导演回应广电"禁烟令" 鲁迅不抽烟还是鲁迅吗?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11-02-17 10:58:33

广电总局禁止影视剧“吞云吐雾”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始终未能解决的情况下,近日广电总局终于“重拳出击”,颁布了史上最严“禁烟令”,明确表示有较多吸烟镜头的影视作品将不纳入总局举办的各种电影、电视剧评优活动。这道“紧箍咒”立刻在网友间引发热议。“把烟掐了”究竟是治标还是治本?

昨天本报记者采访到了部分导演、制片人和电影学者,请他们为这道最新出炉的“禁烟令”的未来前景“把脉问诊”。

鲁迅“被戒烟”?

标志性符号很难删去

随着广电总局的一纸影视剧“禁烟令”出台,有人击掌叫好,也有人提出质疑:像鲁迅这样的历史名人,在公众多年的印象习惯中往往是烟不离手,甚至吸烟已经成为鲁迅个性化的标志之一,“难不成今后拍摄的影视剧要帮鲁迅戒烟不成?”

“不抽烟的鲁迅,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抽烟只是作家的某种生活习惯。生活中的鲁迅说不定还有其他不良习惯,难道我们为了艺术创作就都要表现出来吗?”对于是否要在今后的影视剧中帮助鲁迅“戒烟”,资深制片人马中骏非常赞成,并直言“不抽烟的鲁迅还是鲁迅”,没有必要在影视剧中将鲁迅与香烟联系在一起:“鲁迅吸烟这个细节和他的个性命运并没有太大关系,我觉得完全可以删去。”

而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看来,对于鲁迅这样的历史名人,影视剧的“禁烟令”应该适当网开一面:“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帮鲁迅‘戒烟’,没有烟的鲁迅绝对是人物的硬伤。你想鲁迅创作时,往往几天几夜不睡觉,唯一维系他的就是手边的香烟,这是鲁迅个人的符号,删了是对人物塑造的重大缺陷。”导演张纪中也持相同观点:“这是鲁迅的个性,拍的时候很难删。”

扼制创作个性?

文艺片标准不妨放宽

对于“戒烟令”,大多数导演和制片人均持赞成态度。《戒烟不戒酒》的制片人武亚辉告诉记者,虽然片名中就已“含烟”,但在剧本创作时,《戒烟不戒酒》已考虑到如何规避吸烟镜头:“当时是一次性就过审的。因为我们没有表现吸烟者享受的表情,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吸烟镜头,还是可以出现的。”虽然尚未接到通知,但武亚辉透露:“《戒烟不戒酒》以后播映时也不会做太大删改。”

导演高希希也直言,戒烟令对自己今后的创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以前拍片的时候就在尽量减,不放那些大特写的吸烟镜头了。”

无论是《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点烟时的潇洒不羁,还是《让子弹飞》中姜文吸烟时的那种“霸气外露”,这些个性化的电影语言早已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印记。然而,随着“禁烟令”要求严控以“艺术需要”为名出现吸烟镜头,这道“大棒”会否扼制了创作者的个性表达呢?“应该不会伤害艺术本质,因为影视作品首先必须是为观众服务的。”马中骏说。

不过,也有人对“禁烟令”的出炉提出质疑。“政策法规必定会照顾不到一些特殊的例子,我觉得还是会损伤到一些有个性的艺术品。禁烟令不应该一刀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葛颖教授坦言,在“禁烟令”前文艺作品不该“人人平等”:“比如那些特别符合当时战争年代和人物的吸烟镜头就可以成为特例,文艺片的标准也应该适当放宽一些。”

“控烟区”很模糊?

细分标准呼唤分级制

广电总局最新出炉《通知》中规定,有较多吸烟镜头的电影、电视剧将无法参与到今后的评奖程序。不过在葛颖看来,这样的“惩罚”却可能会被一些人钻了空子。“这很有可能会催生出一些只要票房好看,不管评奖的电影。”

葛颖表示,相比起单纯的“控烟”、“禁烟”,采取电影分级制度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手段:“有了分级制度,受众群得到划分,越往上限制越大观众群越小,创作者就会考虑到在影片吸烟镜头的使用成本。分级制等于是把包袱扔给制作者,但现在不分级,包袱都扔给了管理者。”

此外,石川对“禁烟令”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质疑:“目前的《通知》很多内容模棱两可,吸烟镜头什么较多,什么叫少,多久算长?应该对影视作品中吸烟镜头采取一个量化的细分的标准,这样才有可操作性。”

张纪中对“禁烟令”的究竟能起到多大成效提出疑问:“还是要看看政策的落实情况,不要像以前一样不了了之,我觉得这个《通知》能够坚持3年左右就是成功。”

来源:上海青年报     实习编辑:金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