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2》再度遭遇股市狂潮
贰。《窃听风云2》续热潮 金融警匪凭何取胜?
市场斗争规律向来是“轮流坐庄”,相比去年占据七成票房的佳绩,2011年华语片在暑期档的命运却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这厢是《变形金刚3》余热未退,那厢又是《哈利波特7》打着“大结局”卖点强势参战,中途还将杀出诸如《蓝精灵》、《女巫季节》、《赛车总动员2》等“程咬金”… …市场几乎遭好莱坞大片瓜分殆尽!
故,在此形势下坚挺抗战的责任,自然落在了《窃听风云2》身上。作为今年暑期档规模最大、最富卖点的华语片,《窃听风云2》恰可谓接棒此前《窃听风云》与《让子弹飞》的卖座法宝——
实力派拼演技:论及场面技术与视觉效果,华语片实难比肩好莱坞之所长,但面对《变形金刚3》或《哈利波特7》营造的“视听盛宴”,《窃听风云2》却胜在将众实力派齐聚一堂之余,以“梯形布局”让三代明星各显千秋:上层有曾江、胡枫、江毅、骆应钧老戏骨等镇住气场,中层有实力影帝刘青云再展功底,下层更有人称中生代“顶梁柱”的古天乐与吴彦祖同台献技,各方面皆有演技保证,综合而论,可谓给影片的众多看点打了“包票”!
近年,观众不再局限看一人抢戏或双雄作战的套路,反而偏重“三雄”甚至“四雄”等命运交织、彼此斗法、惺惺相惜,《窃听风云2》前有“铁三角”成功,后有紧密剧情布局三人故事,理应更为市场口味青睐。
众星吸引眼球:观众向来热衷追捧“群星效应”,即花一张票的钱一次过看多位明星演出。但反观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多部华语片,卖点多数集中在一位(《孤岛惊魂》的杨幂、《无价之宝》的张柏芝等)或两位主角(《武侠》的甄子丹与金城武、《财神客栈》的谢霆锋与张家辉等)身上,换句话说,影片票房得失与否更集中在他(她)身上。
《窃听风云2》的特点,在于明星号召力并不零碎,反以“铁三角”为首要力量,搭配以黄奕、叶璇等同有粉丝群的女星,加上曾江、胡枫等为老影迷或电视迷津津乐道的前辈,或相辅相成、或各取所需,总之这种以众星吸引眼球之举,比起《窃听风云》无疑有更多卖座保证,是为“人和”。
类型题材突出:严格来说,相比其他类型创作,“金融”与“警匪”的融合既能减少审查的禁忌,又能突出与现代社会的对接性,更何况观众早已厌倦“古装大片”的烧钱伎俩与陈腔滥调,如今换上与日常生活、市场动态息息相关的故事,自然更觉耳目一新。
事实上,《窃听风云》得以突围,正因瞄准金融警匪题材在市场上的缺失,将之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商业素材,一如昔日《无间道》,触碰市场边缘在先,包装类型价值在后,事实证明,影片再次取得票房与口碑上的双重成功。此番《窃听风云2》再战市场,实质亦为麦庄优势:以《窃听风云》为跳板,进一步发挥类型题材的影响力,事半功倍,一举夺多得。
真实事件“宣传”:2009年,《窃听风云》拍摄期间,正值全球遭遇金融海啸;2011年,在《窃听风云2》海报、预告片等陆续曝光期间,默多克、郭美美等事件又令民众见识到窃听的威力,而在影片举行论坛营销当日,更再度闹出全球股灾云云,多少令观众猜想:莫非《窃听风云》系列真有导致经济、股市风波频生的“效应”?
巧合亦好,关联也罢,却不可否认这些挟“天时”发生的大事件,无形中为《窃听风云2》作了一番“宣传”,至少对许多观众而言,片中关于股市交易、金融机密、商战拼杀等桥段,有了更多看片后详细研究的兴趣。
市场反应基础:早在2003年,《无间道3:终极无间》破天荒取得3700万元票房,已为港产警匪片在内地取得一张重要的“通行证”,众多香港导演遂借此机遇延续类型题材的发挥,诸如杜琪峰、尔冬升、刘伟强、陈木胜、林超贤皆尝试以不同风格的警匪片在影市上分一杯羹,直至2010年《枪王之王》票房破亿,港味颇浓的《证人》也取得5000万元的中等收入,警匪题材终于在内地观众群中赢得稳定的商业空间与艺术口碑。
如今《窃听风云2》整装待发,可谓顺应形势:一方面麦兆辉、庄文强的幕后品牌有《无间道》、《伤城》及《窃听风云》等作品为基础,已不乏号召力,另一方面港式警匪风格方兴未艾,观众更期待不断有新作续接突破,可见《窃听风云2》的卖座元素,实具“地利”。
档期选择有利:无论是2009年的《窃听风云》抑或2010年的《枪王之王》,票房成功无疑有档期助推之因素。以暑期档为例,正值学生放假,当中不乏影迷粉丝,而《窃》与《枪》均以古天乐与吴彦祖为卖点之一,自然更能吸引到年轻人入场——事实上,若非以暑期档出之,即便题材热门、阵容强劲,亦难免将流失一批份额颇重的观众。
此外,暑期档本身以年轻人或阖家欢为主,诸如武侠、文艺、战争、惊悚等明显未够吸引观众,反之警匪动作、欢乐喜剧及魔幻科幻则更受欢迎。但以8月上映的华语片而言,诸如《无价之宝》、《夏日恋神马》、《巴黎宝贝》等或阵容不强、或题材不新、或宣传不力,相比之下,自然将更多期待值投入到《窃听风云2》身上……因此,同期华语阵营的有限,反而凸显《窃听风云2》的档期优势,实现市场上的“一枝独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