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钟汉良(左)总是挨打(《菩提树下》)(4 /4张)
【编剧解读】
于漫洋:
观众需要“痛并快乐着”
说起来,于漫洋最初创作话剧《爱你在心口难开》时,本想探讨一下“无性婚姻”以及“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轨迹轮回”,但片方看中这部作品的“卖点”却在于———男女主角“相爱不能相守”,够虐!对于当下影视创作的浮躁,于漫洋深表忧虑;但从购片角度考虑,他也表示理解:“没有狗血元素,似乎很难吸引眼球。片子卖不出去,作为编剧我也愧疚。”
于漫洋最初创作《爱你在心口难开》,是因为看到了朋友的一首诗:“理解我的人我称之为爱我的人,折磨我的人我称之为我爱的人,宽容我的人我称之为我的母亲。”这让他联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男女间有了肌肤之亲后就再也没有了爱情。“当时我就想创作一部戏,讲述两个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他们之间没有肌肤之亲,一生所有的仅仅是一个拥抱,这个拥抱还造成了后一代人的隔阂和纠结。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实我想探讨的是无性婚姻,即爱和性爱哪个更重要。”
可是,话剧出台后,制作公司却看中了该剧“纠结”和“虐心”的部分。于漫洋坦言,虽然制作公司并未明令要在剧中渲染虐心戏码,但他自己作为编剧,也懂得为制片方考虑:“我也担心收视率。电视剧归根结底还是个商品,加入狗血元素和虐心戏份,是适应市场的一种表现。”从《错爱》系列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于漫洋近几年的走红作品都是情感剧,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风险比较小”。
网上对虐心剧的谩骂铺天盖地,而在荧屏上,虐心剧的收视却居高不下。观众究竟为什么喜欢虐心剧?于漫洋认为,观众的“重口味”跟现代人模式化的生活有关:“可能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人与人的沟通日益减少,他们需要在电视剧中寻找‘痛并快乐着’的感觉,通过别人的苦难来安慰自己,所以,很多观众明明知道故事是假的,但还是会泪流满面。”于漫洋坦言,狗血元素加多了,“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而且会被观众骂。他也明白,中国观众虽然喜欢“苦过胆汁”的过程,但他们更期待“苦尽甘来”的结局:“中国人有‘大团圆情结’,苦情戏就是这样。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却没有让男女主角走到一起,这让网友很不爽,所以网上骂得很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