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防线之青春选择游戏》感动厦门 观众自发搬道具

来源:北青网娱乐
2014-04-14 15:53:48

《青春防线之青春选择游戏》感动厦门 观众自发搬道具

《青春防线之青春选择游戏》剧照

《青春防线之青春选择游戏》的原始立意是颇不受观众待见的“主旋律”,原始的素材是充满俯视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原始的创作想法是喊喊口号搞搞说教应付了事,但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竟然是与各种“原始初衷”大相径庭的一部前半段笑料百出,后半段感人至深的作品。

就是这样一出戏剧,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在北京连续演出10场,又应邀赴厦门演出,不但让极少观看话剧的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热烈鼓掌5分钟,更有戏剧发烧友特意正装出席,还在演出结束后自发参与搬运道具。一位老师观看演出后拉住导演的手说“这是一部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非常适合大学生观看,我要让我们全校的同学都来看。”

《青春防线之青春选择游戏》起源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一个名为“青春防线”的法制项目,主要内容是针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宣传教育。中心领导找到青年制作人张超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要让逆反的青少年不反感你还要坐下来受你教育,这绝对没可能。”中心领导并没有过多阐述,而是给了他一套高检院影视中心早些时候摄制的“青春防线”专题片让他找找感觉。这套专题片采访了几十名在押的少年犯,但不知为什么多数被采访的少年犯都讲一口四川话,这让同为四川人的张超深感郁闷,凭什么单单只采访四川籍的少年犯,难道其他地方就没有未成年人犯罪吗?为了给四川“正名”,张超在网上查询了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正是这些数据给了他极大的震动:目前,我国每年受理的未成年人案件多达30万件,其中由检察机关同意批捕的多达7-10万件,由于情节特别严重而被提起公诉的竟多达6-7万件。追根溯源,大多数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一方面极度缺乏法律意识,而另一方面则常常是由于性格等方面的缺陷以致于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情绪失控而错酿大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