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之初的文坛可能稍显寂静,名家们大多选择养息的原因各不相同。这里面当然有外在的因素,比如莫言无法回到安静的书桌。但更多的是一种创作的规律。苏童是在2013年推出了新长篇《黄雀记》的。他的再上一部长篇《河岸》出版于2009年,与之相隔了5年。余华也是在2013年推出了新长篇《第七天》。但他的创作周期显然更长,再上一部长篇《兄弟》上下册出版于2005年到2006年,相隔了七八年之久。
这些已经过了半百之年的文坛名家,在经过几十年的疯狂写作之后,正在逐渐放慢出书的步伐。和出道时不同,他们已经不需要再用作品去争取什么名声,相反,他们要确保新作的质量,因而显得很谨慎,不那么轻易出手,也不轻易向读者许诺什么。当然,受了他们几十年文学滋养的读者,也没有理由再对他们要求什么。
名家们大多不约而同地处于养息期,这就是新年文坛的现实。但是另一个问题是,文坛并不只属于那些50后和60后(贾平凹生于1952年,莫言1955年,刘震云1958年,余华1960年,苏童1963年,毕飞宇1964年),也属于70后、80后,甚至于90后。问题的症结就在于,80后和90后的作家虽然也很热闹,但那不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热闹,而是夹杂了商业因素的热闹。所以尽管80后以文学的名义热闹,但文坛依然略显寂静。
说到底,新年文坛的现实,正显示了传统文学创作的青黄不接。著名作家金宇澄最近就直言80后写作缺乏分量。“80后作家和50后比较的话,好像80后这一代人特别像独生子女的样子,想法很多,但是也不会走得很远,他就在他的范围里,肚子里有很多的主意。”
金宇澄颇为遗憾地发现,“我觉得50后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新时期的时候,有很狠、很牛的精神力量,这一种精神力量恰恰是80后所缺乏的。我觉得80后有一批人,对上一代人完全是持相反看法的,完全是怀疑的。我觉得这没有坏处,并不是要有一个继承或者什么,可能这也与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关系,有一个惯性思维在里面。我觉得应该要更有力量,也要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