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会”:阅读如何全民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4-11 08:52:08

“书香社会”:阅读如何全民化?

三联书店内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 本。

如果说娱乐是趋向于大众化的,文化,包括读书和文学在内,是偏向于小众的。阅读的大众化似乎是一个艰难的目标。即使关于全民阅读的注重已经在政策层面一直得到明确,但是无疑最终还是要以实践性说话。

三联24小时营业一周年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硬件条件

先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大抵会有追求精神生活和知识世界的可能。对于买不起书或者舍不得买书的人来说,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可接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书香社会首先和最基础的是让每个人享有尽可能平等的阅读机会。

到今年的4月8日,三联24小时营业已经一周年。晚间靠窗的小桌子坐满的人似乎让人找到了一个晚间的去处,某种程度也像一个阅览室。据报道,书店进入不打烊模式初期,每晚的平均销售额就达到2.87万元,同时提高了白天的销售额。目前,书店日均营业额约7万元,较不打烊之前提高了4万元。2014年,三联书店盈利增长110%。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为支持全民阅读环境的形成,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2013年,财政部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首次对12个城市的56家实体书店给予奖励资金9000万元;图书批发和零售环节享受为期5年的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书店和出版业的有序发展对全民阅读环境形成保障。

真正推动阅读意愿 全民阅读的软性支撑

让大众感到读书是有用的,让人切身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或是眼界的开阔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唯有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促进阅读的全民化。如若拜金物质让大众觉得读书无用无趣,建立书香社会即使有硬件保障,也仍旧缺乏内核动力。

书香社会肯定应该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才有能使读书成为全民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真正推动阅读的意愿,首先要有这种价值的肯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

如果确立知识的地位,让人看到读书是有用(实用价值和无形精神价值)的是处于本质和基础地位,那么推动真正的全民阅读或许需要一个“入口”或说“燃点”,比如通过“大众的”流行文化渠道引起关注,将这种关注导流到对阅读的兴趣,促进阅读的可能。比如越来越多的大众化影视作品改编自名著,去年《平凡的世界》引起的争论、《许三观》、《三体》在拍、《狼图腾》电影,都一定程度带动原著销量——影视作品的火热转而会推动全民阅读,促使大众开始阅读原著。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顺势而为

其它国家也曾将阅读上升到战略政策层面。1997年末美国政府掀起“阅读挑战行动”,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同年新加坡提出“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口号。同样的目标,但是现如今阅读的载体大不相同了:在新的数字化和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推动指尖上的阅读,配合民众阅读习惯或许也是一个出口。

例如,北京地铁4号线与国家图书馆联手,推出“M地铁•图书馆”。乘客可以通过扫描车站内二维码, 免费在线阅读全书。据了解,“M地铁•图书馆”精心挑选10本书籍,供乘客在线阅读,实现将碎片化的通勤时间导向阅读的可能。

再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对受众的涵养,利于短小体裁内容的传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再通过朋友圈的传播,扩散了影响。

书香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无疑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支撑,前者让人“有书读”,后者让人“爱读书”。而在实现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企业(社会责任)都应该也可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