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

作者:劳伦斯 萨缪尔 来源:中港传媒出版社
2015-04-29 16:23:59

新书推荐——《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

新书推荐

2015年4月22日

《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

作者:劳伦斯 R 萨缪尔

译者:鲁创创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中文版权提供:中港传媒出版社

ISBN:9787513316507

作者简介:

劳伦斯 R 萨缪尔,他所创立的文化策划有限公司(Culture Planning LLC)总部设在迈阿密和纽约,在文化洞察力方面为财富五百强企业提供帮助。萨缪尔的作品还包括《纯真时代的终结:1964年至1965年纽约世博会》(The End of the Innocence: the 1964-1965 New York World's Fair)、《未来:一段近在眼前的历史》(Future: A Recent History)、《富有:美国财富文化的兴起与衰落》(Rich: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Wealth Culture)、《麦迪逊大道上的弗洛伊德:美国的消费动机研究与潜意识广告》(Freud on Madison Avenue: Motivation Research and Subliminal Advertising in America)、《超自然的美利坚:一部文化史》(Supernatural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以及许多其他书籍。

内容介绍: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众所周知的“美国梦”一般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时下,“中国梦”一词早已成为媒体和民众热词,新一届领导人提出让群众在改革中受益,让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中国梦”扬帆起航,在心怀中国梦时,不妨去回顾下历史上及现在的“美国梦”又究竟有哪些内涵,横跨太平洋的两个大国各自的家国梦究竟有何不同,本书从历史渊源开始谈起,让你慢慢走近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这个词已经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深深扎根了,不仅塑造了选择笃信它的追梦者们的世界观,更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美国梦”,美国绝不会是今天的模样,或许每一位美国人都在某些方面受着“美国梦”的影响。换句话说,一个美国人,无需将追逐美国梦作为一项必须刻意去做的事情,它早已渗透进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了。

 

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美国梦”就像是一座彰显希望的信标,在艰难时刻为人们指出了奋斗的方向,并激起人们的斗志。作为一种共同属性,“美国梦”促进了美利坚民族的团结;在如今这个一个文化多元程度不断增长、尤其是社会不断分裂的时代,它是少数能够将所有美国人联系在一起的珍贵之物。对于新到美国的人们而言,“美国梦”是一部友好的“同化之车”,允许他们在保留自己民族特征的同时融入美国社会。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美国梦”都在差异中寻求着调和与包容。无论是“美国梦”还是美利坚民族本身,其基本准则都是由开国元勋们奠基,经过爱默生、惠特曼、和梭罗等人改良,最终被历代最知名历史学者们梳理的结果。简单地说,“美国梦”是一部“杰作”,一副散发着旁物完全无法超越的思想之美的艺术品。包括巴拉克·奥巴马在内的诸多政坛人物和广告精英,都曾经如人所愿地深情引述这一概念,因为它是“推销游说”过程中最具威力的“杀手锏”。

尽管如此,“美国梦”依然同普天下一切拥有巨大价值的事物一样,但凡投身其中的人们都遭遇到了诸多艰难困境。在有些人看来, “美国梦”不仅是一种定义了美利坚民族、使其历尽险阻依然顽强生存的理想和虚拟的概念,更是类似选举权和退休社会福利的、全体美国人都有权享受的东西。当这些人心中误认为是“许诺”的东西被某些经济事件(如经济衰退、公司裁员、项目外包、以及其他一些不幸却又再正常不过的“改革”等)打破,他们对于体制的信念也常会崩溃。“美国梦”的这种突然缺失,或者说是令人抓狂的“不可靠性”和“不可信赖性”,造成许多对此无法理解的美国人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一直呈现“风水轮流转”状态的“美国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总是流连于辉煌的过去,或是被写进了美好的未来,很少在“此时此刻”出现。在这种留恋往昔的思潮之中,怀旧情绪的作用自然毋庸讳言,但是那些有关深陷困境的美国梦的新情况,同样可以被用作规划未来的有用平台。许多人会问,究竟该如何复兴“美国梦”呢?他们的解决方案通常都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就像是在不断重复地提出打造美好未来的计划。

梦想本身不足取信,因为它只是一场梦,而非现实。有能力购置私宅和汽车,并不代表能够真正掌控人生,因为这些东西终会离你而去。我并不是要你们因为梦想破灭而恼怒,我想让大家看清梦想中蕴含的谎言,以及它所营造出的幻象— 历尽千辛万苦获得财富、并用余生去守护的幻象。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许多人也并不感到快乐。2011年,劳伦·桑德勒在为《今日心理学》撰稿时如是写道,“经历了数代人的繁荣和增长之后,‘美国梦’已经变成了‘美国期望’变成了一种由权利和平等保障的幸福感受。”对于许多人而言,“平等”的意义便是结婚生子外加由夫妻双方高薪换来的好房子,即桑德勒所谓的“满意成年人生公式”。然而调查表明,就算是将这种对“美国梦”的解读付诸实现,也常常无法为人们带来幸福感。事实上,按照某些长期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如今美国人的幸福感已经大不如前了,甚至连那些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也有同样的感受。任何一位心理学家都会这样告诉你:所谓幸福感,本身就比成家立业、经济成功等等概念更加难以捉摸;而传统“美国梦”的理想化倾向更使得人们对现实愈发不满。当然,大多数美国人依然想要实现这些现实的梦想,并且相信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不幸的是,“最伟大一代”之后的一代人很可能会断绝子孙后代实现“美国梦”的希望。对于婴儿潮一代而言,除了他们自身那臭名昭著的“不会储蓄”的消费倾向,随着他们逐渐步入花甲之年,政府当局为其支付的福利开销和逐渐增长的医疗保障投入,都会给社会带来日益沉重的负担。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也令公众困扰不已。不断恶化的不平等状况与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同样揭露了一大现实:美利坚民族另外一个主要理念、即“出人头地”,也是难以实现的。这使得许多美国人意识到,美利坚合众国并不是一个“机遇之国”—这打破了他们长期以来的“信仰”。考虑到社会与经济层面这些令人头痛的“大势”,人们不得不心生疑惑:“千禧年一代”是否还有机会去追寻“美国梦”呢?2010年11月,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为《时代》杂志撰稿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认为,与美国相比,“美国梦”在他的祖国印度反而更具活力。“印度人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在美国,人们总是怀抱着失望的情绪。”回到祖国游历一番后,他总结道,“(美国)这个全能之国,正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就在美国的制造业面临分崩离析危局之时,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也陷入了混乱,出现了一味追求短期效益的现象,并购、整体收购、垃圾债券、套保基金、以及各种舶来“派生物”等近乎摧毁了整个美国经济。专家呼吁美国人必须避免出现大财团掌控整个国家的局面,号召观众们积极参与到帮助美国经济体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便重新夺回对“美国梦”的掌控权。事实上,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威斯康辛州议会大厦前的示威活动就能看出,许多美国民众正在通过发动一场全新的“美国梦”运动,参与到这一进程之中。2011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场以“夺回‘美国梦’”为题的会议 — 组织者都相信,美国公民本身就应当奋起倡导“美国梦”这一美利坚民族的指导思想。参与者们明白,无论是美国的经济状况还是政治环境,都不能为“新的机遇”营造良好的氛围。一直在发展的“美国梦”运动,与保守派的茶党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者恰恰也是一个决心复兴“美国梦”的组织。作为“美国梦”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全美各地都在举行别墅招待会。人们在会上草拟了“美国梦契约”,同时也在互联网上做着同样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基础设施、向教育追加投入、实现全民医保、推进社会保险事业、推进税制改革等等,都是该运动的口号。这些主张的确很是积极向上,但历史早有先例,像是这种民粹主义运动总会许诺做出重大变革。重要的是,寻回“美国梦”的愿望并不仅仅属于两派政治人物。“夺回‘美国梦’”会议召开一个月后,美国退休者协会、福特基金会、《时代》杂志和联合劝募基金会又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机遇之国”峰会。该峰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宣称,持续进行的“机遇之国”宣传活动意在“推动机遇和社会流动性概念,让公众有借机会实现‘美国梦’”。从广义而言,这种运动显然是极富渗透性的,而“美国梦神话”本身所蕴含的危机显然已经接近爆发的临界点了。

尽管美利坚民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巨大挑战,但人们依然有其他理由看好“美国梦”的前景。美国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利于刺激一部分人对于“美国梦”的追寻。出身背景、生活经验和看法角度上的不同,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机遇并利用其取得成功。纵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扬基精神”将继续成为“美国梦”的主要驱动力;美国人骨子里那种开拓创新意识依然像往常一样充满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梦”印证了一件事情:运用想象力,以原创之心发明新的理念或是事物,是成功的“最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