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真——评中国青年艺术家陈昌宝

2015-12-24 14:14:19

  陈昌宝先生,是我认识众多年轻艺术家中最有“范”的一位才俊,这里的“范”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责任“范”,二是艺术“范”。责任“范”,在我14年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孤儿救助做倡导工作时,他对弱势儿童的“爱”和“真”让我感觉到这种“范”的所在。如果一个年轻艺术工作者对爱心的麻木与无视,就注定成不了大家,因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缺少爱的普世价值,其创作出的作品也必定苍白无力,缺少感染力,更不会有人喜欢。二是艺术“范”,陈先生年届而立,以此观其书画艺术,冠之以少年早熟,或有所溢美,然而誉之曰“才子之画”,却恰如其分。自古大凡才子,莫不志趣深远,品性率真,所涉广博,且触类旁通,皆有所成。陈先生精于书画,达于文章,雅好音律,其它如棋弈之类,亦是兴之所至,不落窠臼。其人丰神俊美,洒脱其行,不凝滞于物,更兼辩才无碍,常令师友钦叹!

  观其陈昌宝先生的艺术风格,可归结为“清”“雅”“真”三个方面。

  一、清

  清与浊相对,古人以为,自天地初开,清者上升,浊者下沉,又认为大凡才子豪杰,皆是秉清气所生。魏晋人物品藻中,论人物以“清”则往往代表着才情非常,天赋秉异,风度超群。自古论书画,“清气”亦尤为难得。王冕画梅“不需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这清气正是画家风神气度的物化。欣赏陈先生的书画作品,其笔墨清朗,赋彩清雅,布置清疏,略无浑浊之气。相反,一股清秀之气溢于纸外,使人神清气爽,如品“清友”,滋味无穷。古人曰:“气韵非师”,这是天赋不可学,陈先生书画作品中之“清气”正是他人求而不可得者。

  二、雅

  古人论书画以“俗病”为最大,中国书画一沾“俗气”,则无灵境。中国书画艺术要高雅,所谓“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究其实质,中国书画家多为文人学者,其人品学识和修养皆一时之选,其作品趣旨自然高韬出尘,不屑与时俗同,而这也是中国书画的殊胜之处。陈先生精于书画,博通音律,雅号文史,常焚香抚琴,神游于古人,其志趣神思可谓高雅脱尘。观其书画作品,点划奔放,墨彩晕张,笔迹挺秀,每自出胸臆,常有出人意表者,然而又温文尔雅,绝不故作乖张,哗众取宠。陈先生深知笔墨为中国书画家的根本,其作品一点一划莫不合于规矩。然而其亦深知艺术家贵在于规矩之外求新意,所以陈先生的书画作品虽还未臻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然其陶铸自化中所展露出来的雍容雅正之气是其书画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真

  王国维说大艺术家或历经人间苦难,不平而鸣,其情如杜鹃啼血,震撼人心,或不食人间烟火,不染尘俗,所谓赤子之心,感人至深。两者共同点在于,艺术家必须拥有一颗真诚之心。

爱与真——评中国青年艺术家陈昌宝

  古人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有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家没有一颗“真心”,怎会被感动,又怎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以此任何做作,伪装,无病呻吟,都不能成就艺术“范”。陈先生虽和我等一样在时俗中讨生活,然而其行之洒脱,其情之率真,常令我辈钦佩。画如其人,陈先生的书画作品,不管是追古人笔意者,抑或写生创作者,皆是乘兴而发,尽兴而作,兴尽而止者。陈先生作书画,必待情动于中,不可遏制,放笔挥洒,一气而成。我们欣赏陈先生的书画作品,总感觉到一股活泼泼的生命力充溢其间,这正是艺术家真切情感的物化。古人曰,情真意切而后境界出,观陈先生的书画艺术,可谓切中肯絮。

爱与真——评中国青年艺术家陈昌宝

  陈昌宝先生早期研究生毕业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爱心艺术家。作为八零后青年艺术家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他们艺术视野开阔,文化背景多元,艺术观念开放,创作空间自由,对中西艺术能兼容并蓄,经过岁月的陶铸,其中一部分人已在艺坛崭露头角。陈先生正是中国艺坛这一代书画家的代表者之一,虽然其艺术风格的成熟还有待岁月的磨练和艺术家自身不懈的精进,然而其艺术成就与品行的高洁已然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艺术发展潜力!

  (本文作者赵德龙先生,曾先后任北京汉风工艺品厂总经理、红柳文化传播北京公司总经理、中国文联音像社社长助理副社长、中华儿慈会慈善文化倡导发起人、共善网CEO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