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的文艺人生

2016-03-09 11:20:05

文/崔书馨 青年作家

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定义了一种新的职业/兴趣属性,他们称之为“斜杠青年”。

对于那些想在个人资料和 Twitter 个人介绍里,用简单的符号描述他们的社交生活(吃了什么饭/在哪里喝过酒)、他们的职业追求(工作 / 玩儿),或者甚至他们的浪漫关系(朋友 / 情人)的人来说,斜杠(/)已经成为了随处可见的标点符号。 ——出自《纽约时报》

斜杠青年,就是一个酷爱跨界的人,可以多线程的处理很多与爱好相关的一切。

斜杠青年的文艺人生

无法触及

“你唱歌根本不在调上,你自己都听不出来是吗?你多大了?”

“22”

“你好好上班,好好写歌吧。”

这是当年参加红遍中国的某选秀比赛100强晋级赛的时候,评委对我的点评。

愤青如我,转身离去。

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选秀比赛,但是从未后悔参赛。我领略了一种成年人对于一个青涩的追梦者的居高临下,即使后来的奋斗,大部分是一种复仇心情,为的是这些回忆到自己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风干泡酒,过一种有嚼劲的人生。但是其实她早已忘了我了。直到现在她依旧活跃在各大海选现场,娓娓评价每个选手的优劣,依旧是那个专心的评委。

2005年夏天,我从学校毕业,信心满满地走向社会,每天早上梳妆打扮穿戴整齐,试图在地铁拥挤的人流中站稳脚跟,只是为了像同学们一样找到一份外人看来相对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在面试了30家公司之后,没有拿到满意offer的我,灰头土脸的回到家,毕业即失业成为了现实。

我开始熬在家里没日没夜的写小说,扪心自问或许是一种从抑郁到逃避的心情。我把小说发在各大网站上,陆续写了一年。微薄的稿费终于花完,压力越来越大。

想出去走走,以为心情能变好,要开始拯救自己了,不能让心情一直低落下去。走到了大学校园,到了秋冬交替的季节,显得格外荒凉。我发短信联系了文产学院的徐老师。他说他一直记得我,每次电影课都坐在第一排。

“你最近在忙什么?”老师问。

“毕业后,就一直没工作。”

“想过考研吗?”

“我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适合一直学习,考前突击还可以。”

“你文笔不错,影评写的也很好,可以作为你擅长的一直发挥。”

“毕业生的工作都不好找,但是我对你有信心,如果你想工作的话,慢慢找。于此同时也坚持思考就好。坚持写,满意的作品给老师看看。”

“好。”

“我还是喜欢你们这些学生的,感情比较纯真,考试也不作弊。”

“因为你太严格,没有人敢吧。”

“你们毕业之后,就有了,被我抓到后,还敢骂老师。不幸被我听到了,还理论了一番。”

徐老师确实是比较认真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你在面试的时候也是十分谦虚,不会为了争取什么,就去做违心的事情,比如夸大其词,自吹自擂。不过你要学会沟通,太过腼腆。要积极迎合面试官。”

长期赋闲在家,又不想和已经工作或者正在读研的同学对话,多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强迫自己不在看人人网上大家的状态更新,对于留言和站内信都选择视而不见。

日月与流年

我一直记得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老爷爷在接受某采访的时候说过的话。

“你还年轻,未来还很长,要过好每一天,抓住幸福。我呢,尽管已夕阳西下,但我也要过好每一天。”

一直以来我靠这些令我内心震撼的语言激励当时在谷底的自己—不放弃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事实证明,所有的付出确实是可以在未来得到反馈。

那封豆邮中来自某出版社的编辑的邮件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

“我是xx书局的xx,看到了你的连载,加下qq?

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跟她的聊天记录,倒背如流。

她想和我成为朋友,也会推荐给其他出版社的编辑。

我欣然接受。

记得一个书商对我说;“我一看你就知道你的写作到什么阶段了。不要搞太多噱头,想当美女作家?作者嘛,要忠于自己内心,坚持写下去。有时间你发我看看你的作品吧。加我msn。”

后来我再没发过我的作品给他,也没有加他。

中间通过一开始认识的编辑认识了另外的编辑朋友,这都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后来我开始为小说画插图,后来一个编辑说,“这样图文并茂的会比较受欢迎,如果有兴趣可以在他们社里面出版。

雾终散尽

又过了半年,赶上其中一个编辑要做青春文学大系,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上市之后我翻看着书中插画主人公无奈而哀伤的眼神,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当年的样子。

后来我把样书寄给了老师,他说:“我知道你有这样一天,能实现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梦想么?”我笑着问。

“只要快乐的活着就好,我觉得你很努力,不要让自己太累了。”

“好。”

出版之后,我在金九银十的季节里进入了市场咨询公司,比别人晚了两年才的我,对工作的欲望已经到了溢出来的状态,想着我绝不能失业。

周末不用再默默加班的我逐渐有了时间,开始和同事去看些演出,认识了后来给我作曲的人。他是某知名院校物理系的研究生小宇,他当时跟我说在研究气功吉他。在我眼中,除了他穿衣服比较匪夷所思,大部分时间像电工、有时像汽车工人、有时又像气功爱好者之外,实在没有其他的印象。当我把几十首歌词给他之后,他说试着写写。不久之后的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歌写的差不多了,要不周末带你拍专辑封面吧。我说好啊,于是他借了一个快没电的单反,买了一个充电宝。我提前去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买了衣服,在人民大学校园青青的草坪上不施粉黛的拍了第一支单曲的封面。

后来录音的时候,他带我去了朋友的录音棚。

录了整整一天,我觉得自己的气都要被唱完了。过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他把最后的成品给我,自己听自己的声音总是怪怪的,后来知道,每个音都是仔细修过。

再后来自己还是写歌唱歌,直到唱到第三首单曲的时候,录音师对我说,这是你唱的最好的一次。

我恍然大悟,那个评委之前说的话其实是对的。

后来小宇成了豆瓣的独立音乐人,随便发一个文章就有百条的评论。他开始帮我中豆瓣上推我的单曲。那首歌叫《满是回忆》成了2012的网络红歌。到现在他还和我划清界线打趣着说:“你是流行音乐人,不是独立音乐人。”

有一天韩寒监制的ONE的编辑杨子联系我,她说:“要不要给我们投稿呀?”

我说:“好。”

于是开始在ONE·一个上创作惊悚小说,百万的阅读量让我每天都收到很多读者表示读不懂的微博私信之后淡然一笑,心想这就是我从未预料过的美好。

很多人问我,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我常常语塞,因为“此生只应该专注做一件事情”,这种想法在我眼里早就过时了。现在大量的工作,需要的是快速学习适应的能力,早已不是那个靠一个手艺吃遍天下的时代。周末拍品牌广告保持媒体曝光,坚持写小说沉淀人生;在“在行”上见学员,尽力为大家答疑解惑;跨界如我,从未感觉疲惫,迎来的是更有趣的机会。

某个冬天,时尚Cosmo的编辑晓元约我拍摄情感专题大片,和小时候的女神瞿颖一起。若干小时的拍摄过后,疲惫又兴奋的大家告别亲密告别,我一个人站在北京宽阔的街道上,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高温渐渐褪去,昏黄的路灯下是我的身影,我追踪着记忆的轨迹听见马路上疯狂的摩托车呼啸作响,仿佛走进了一去不复返迷茫又抑郁的大学时代,心中感觉无比轻盈,想感谢一段段笃定又不确定的时光和独自感受的悲喜。

当然,还有那些遇见我的人们。

关于它们:

2012年,首本图文小说《瑾年秀时》出版

2014年,长篇小说《未来之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