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中国式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

作者:肖扬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05-26 14:06:00

  昨日,《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6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新鲜出炉,种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中国式爆发”的强势阶段,不过,电影市场繁荣的背后所藏匿的短板却也不少,很多问题也都带着“中国式”的特色。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别的国家的经典理论来解决的,只有结合中国本土电影的创作,才能够解开一些“死结”。

  2015年,中国电影的票房为440.69亿,同比增长高达48.69%,但是,这种票房增长的胜利却无法让人全然喜悦,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奇葩做法已经成为了电影业被广泛诟病的口实。比如,保守的扎堆创作仍是市场主流,个别影片的成功带动了同质化创作的风潮,缺乏类型创意元素,中国电影还没有来得及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在当下全国各个影院放映的也都是相同的电影。而缺少创意的电影作品也使得中国电影没有培养起高端化观众,目前中国观众观影呈现了年轻化、粉丝化、娱乐化的倾向,迫切需要美学的提升。

  而在电影市场方面,一些电影片方采用了非常规的竞争手段,通过“幽灵场”、“0分账”等方式刷票房,造成火爆的假象。此外,中国电影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更加强烈地凸显了出来。之前,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1942》都需要去韩国做特效,可见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中国还缺少具备专业精神的“工匠”。

  中国电影的发展呈现加速度的态势,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透支”,难以在类型多样化和精细化上进行有效拓展和不断突破,在电影的自身循环上也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这些问题都随着中国电影的“高转速”暴露了出来,只有真正凭借中国影人自己的反思一一解决,才能够使得中国电影向另一个高度迈进,从电影大国走上电影强国的道路。否则,这些弊病就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绊脚石,成为“中国式”电影市场的无奈。文/本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