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故事:用上“互联网+”的夫妻麦客

作者:徐驰 来源:人民网
2016-05-28 01:37:43

三夏故事:用上“互联网+”的夫妻麦客

  人民网郑州5月27日电 (徐驰)“起来收小麦喽!”5月25日清晨4点30分,王小丽被一阵急促的微信语音聊天铃声叫醒,虽然只睡了5个小时,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爬了起来。

  麦收时节,大批麦客穿梭在田间地头。在以男性为主的麦客大军中,山东聊城的女麦客王小丽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王小丽今年38岁,她和丈夫姜庆福当了6年麦客。每年5月份,两人都会长途跋涉前往河南收小麦,然后一路向东,边走边割,最后一站是自己的家。

  “小麦可不等人。”王小丽说,今年小麦收得比往年早,5月10日从山东来河南后,一天都没歇,在社旗县的7天内,已经收割400多亩小麦,“再割两天,就返回老家了。”王小丽算了一笔账:半个月时间,他们夫妻俩收了大概400多亩小麦,按照每亩地50元钱来算,他们差不多能赚2万元钱 。

  早上5点,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两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丈夫负责开小麦收割机,王小丽则在一旁等候。待丈夫割完小麦,她把脱粒的小麦卸下来。这不,还不到9点,两人就已收了20多亩小麦。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已走过19年。从成长期迈进了成熟期,组织方式也由最初“一机难求”时的行政推动转变为互联时代的市场引导。

  姜庆福说,农业部在网上开通了全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提供大量的机收供求信息,自己在夏收前早已落实好作业路线,建好了微信朋友圈。

  “互联网+”应用到夏收上,姜庆福夫妻加上了“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微信平台,掌握了用户推送农作物种植情况、机收价格等信息,并利用微信平台开通的一健报修、在线服务等功能,方便快捷,信息畅通。

  “我来!”赶到下一块麦地时,王小丽主动要求跟丈夫换班。因为踩收割机的油门和刹车很费力,丈夫的脚肿得很高,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此,她总是抢着开收割机。

  驾驶室窄小,随着机器的轰鸣,里面的温度迅速升到40多度。很快,大颗的汗珠顺着王小丽的脸颊流下,不出半小时,她已汗流浃背。

  麦客中有不少夫妻档,但大多数妻子只负责记账和测量麦地面积,像王小丽这样既当会计又当司机手的很少见。

  “她学东西学得快!”丈夫回忆道,3年前,两人第一次外出当麦客时,她就学会了收割机。“有这样能干的妻子,俺们收小麦的效率比其他夫妻档高多了。”

  “干这行虽然辛苦,但有市场、有需求,收入不错。现在买收割机国家给补贴,外出跨区作业,政府统一给提供需求信息,一路免收通行费,割完这里,我们马上往漯河市去! ”王小丽干劲十足。

  三夏”时节,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驾驶联合收割机,不辞劳苦、不畏烈日,从南向北,随着麦穗成熟的节奏,追赶丰收的脚步,用辛勤的汗水换取丰厚的收入,他们被称为 “现代麦客”相比过去老麦客一把镰刀走南闯北,“现代麦客”一般父子、夫妻、兄弟同行,驾驶收割机一路收一路走,是名副其实的“麦浪淘金者”,更是“丰收护卫队”和“种田远征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