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艺术家为中华文化艺术复兴奉献思想、精神与好作品(金台记)
——贺《周天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出版发行
六月荷华立中庭 137×70cm 2015年作
当前,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幕的徐徐拉开,将会集聚、爆发出无限的正能量,汇聚成滔滔洪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本报中国画“强元”课题组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工作实践。
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艺术思想家周天黎女士,2012年8月11日在《美术报》等媒体上发表宏文《艺术沉思录》,文中这样深沉地写道:
“巍峨的三山五岳从雄浑陡峻、林莽幽深的三十六峰中常常向炎黄子孙发出雷鸣般的喝问: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我们现在是谁?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我来回答:我们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我们是革故鼎新的前进者,我们为人类共同的伟大文明喝彩!优秀的文化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文化的母亲,不管是严峻的批判性审视,还是对开拓崛起的真诚建言,中国知识分子一项重大的道义责任,在于捍卫和保持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命运的存续和发展。就此,任何艰难的历史时刻都无法动摇我对祖国的忠诚,我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那是我心灵的绿洲,精神的基石,生命的归宿,我的骸骨将在此再生为一方热土。我愿与同道们以思想的力量,将自己的血肉身躯,化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命运之路上的一具铁犁,舍命承载,踔厉耕耘,死而后已!”
她又在刊于2013年4月20日《美术报》的大作《我的艺术论》中指出:“艺术大师之笔应以人类之爱为汁墨。我一直认为对生命精神的表达才是人类艺术最核心最崇高的哲学境界。”
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一位立本修远、名满两岸四地、怀有赤子之心的大画家充满哲思的人文艺术观,也是所有有志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艺术家们的主流强音。更是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向中国艺术家们发出的时代呼唤。
我们课题组认为,借古开今的传统派和引西润中的融合派,共同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在救亡图存,追求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征程里,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已经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被我们公认为中国画大师。置身社会大变革的21世纪,中国美术界同样期待着大师并必将出现大师。当代,站在美术历史的峰峦之上,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来看,能够载入史册的应该是为中国画自元明清以来七八百年的文人画形态向现代形态实现成功转型、为中国文脉延续发展迈上新高度、能充分体现五千年文化精髓、为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周天黎女士深邃的思想、极高的品位、厚重的人文美学、广博的文化视野、纬峻奇逸的画风、独到的艺术精神,在专业领域和主流社会已得到高度评价和认同,影响广泛。她不断以一帧帧杰出的作品抒写自己生命的底色,筑起自己的艺术殿堂,带给人们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本报今天特编发《时代呼唤艺术家为中华文化艺术复兴奉献思想、精神与好作品——贺〈周天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出版发行》一文,以飨读者。
——中国画“强元”课题组负责人 李树森
包容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化之为中华文化是正途,但须谨防中华文化西方化。
以儒释道为主框架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现今需要转化升级,迈上中国文脉更高新台阶。在承续历史精萃基础上,整合现在新的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建构更强大的新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强元”。从而,为世界贡献一种“和谐文化”,新的价值观,为构建世界新的文明秩序做出贡献!
可以说,这个新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成功建构,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途径之一。
许多年来,周天黎无惧八面风雨,人文帅旗高扬,雄关险隘坚守,一直澄怀观道,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文化观点:
中国正在由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逐渐转型到以工业和信息为主的现代文明,这是几千年一遇的社会形态大变革。包容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化之为中华文化,这样的举措没有错,关键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谨防把自己变成完全的西方式。试想,中国一旦失去了中华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根和魂,那么国之尚在但中华民族谈何存在?所以才有了中华文化复兴之说,有此一说也是承认我们的文化在当代还没有真正崛起。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由儒释道三大核心文化为主框架,多种文化、多元有序、相伴共存,形而成之为具有完善体系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然而,时序进入全球化年代后,中华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为不被征服、颠覆或消解,在新的时代,在21世纪和未来的新世纪,必须走出农耕时代养成的守旧民族心理、落后思想观念与惯性文化生态;必须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激发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利于与时俱进和历久弥新。看人类历史上多少强大的文明,最终都因保守自囿不再更新前进而沉灭,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纹理的殇刻、谬误的悲哀、愚昧的代价,我们不能有文化复兴顺手而得的幻想。从炎黄、从尧舜禹、从夏商周、从先秦春秋、从汉晋隋唐,从宋元明清一直发展到现在,风雨苍黄中虽历经沧桑,先贤先进们却在一次次思想开化和解放中,使中华民族焕发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文化使命,现代科学的革命性突破、网络时代、创意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驱使我们要有变革前进的想象力,我们要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进!进,是我们的必然方向,而退,甚至退回到以往的那种蒙昧文化状态中去,决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不能做文化鸵鸟,我们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要做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前发展,必须在承续历史精萃的基础上,整合现在新的文化、有机地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以不断创新和充实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强元”。这样宏大历史中的战略定位,其意义不但可以解答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之世界性课题,解决我们应该拿什么有现代价值、有现代思想的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有利于对今天和明天的全球华人社会发挥向心力、黏合剂的效果;还在于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与智慧来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正在酝酿新的文明高峰前期,我们要预先看到那种高处的精神光芒。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应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性、迈上了中国文脉更高台阶的新文化。她既要适合于当下作为一个开放的优秀民族与文化的世界强国之所需,也是世界文明与智慧累积至今一种新的突破与超越升华。她将为促进人类彼此了解、对话、交流、融通,倡导仁爱、同情、平等、理性而衍生出的一种把世界引向未来的“人文和谐文化”,为构建世界新的文明秩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