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专家陈德仁:平凡中尽显不平凡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6-08-11 14:37:00

1932年1月28日午夜,轰隆隆的坦克行进声打破了上海夜晚的宁静。日军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悍然对我中国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就此打响。日军飞机的轰炸使无数中国家庭和居民遭受伤害。这其中也包括一个10岁的孩子——中国未来的弹道导弹控制技术奠基人,陈德仁。

望着漫天的日本飞机,他心想:这些飞机太可恶了,要是能把它打下来就好了。从那一刻起,振兴祖国国防的念头就在这个年幼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

1957年12月,陈德仁终于如愿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从事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工作。“当时的中国,见过导弹的只有钱学森一个人。”陈德仁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说,“这些搞导弹的人,都是各个专业部门转来从事一个新的任务研究。他们都是开拓者,这些技术难点都要自己实践摸索。”

没有更多的资料、图纸,只是仿制过一枚近程液体弹道导弹。陈德仁却领着这群没有学过导弹的年轻人,白手起家,“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解决了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难题,奠定了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1968年4月,陈德仁被调到新组建的固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所任所长,开始了固体潜地型号控制系统的开拓与初创。然而,这个新的任务却更是面临极大的困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设备极其简陋,由于国外对中国保密,也无任何资料。赫鲁晓夫曾拒绝援助中国,“核潜艇技术太难也太花钱,中国搞不了。”对此,毛主席曾坚定地说,我们中国人不要他帮助也要搞,就算一万年我们也要搞出来。“这是一个号召,这是一个志气,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一个信心,就是我自己一定能搞出来!”栾恩杰说。

虽然困难重重,但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面对困难,陈德仁想尽了办法:一方面四处奔走,争取优惠政策和实际支持;一方面动员职工自己动手。没有实验室用电源,就找 来人家不用的;没有电源原理图,就自己实地测绘;综合实验室条件简陋,他们就自己动手修补。甚至连新盖的一个小食堂,他也舍不得用来做食堂,而是把它改建为第二个综合实验室。

硬件的问题解决了,可软件的问题更加困难。水下发射导弹不同于陆上发射,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更多。为了能够阅读国外有关的科研资料,陈德仁硬是靠蚂蚁啃硬骨头的精神,自学了英、德、俄、日4门语言。在基础极其薄弱的艰苦条件下,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边加强基础建设、边组建技术队伍,同时全面开展型号控制系统的方案论证和设计、试验工作。那时,一到晚上,科研楼里灯火通明。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

就这样,陈德仁带领他的团队逐步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1980年后,“巨浪一号”研制快速推进。此时,花甲之年的陈德仁与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不久,历史被永久地定格在一个辉煌的瞬间——1982年10月12日15时,火箭出水,像蛟龙腾空而起,激浪溅珠,虎啸龙吟,直冲云霄……固体潜地弹道导弹“巨浪一号”试验成功了!

敬请观看本期军事科技前沿《平凡中尽显不平凡——导弹控制专家:好人陈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