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D
医疗纪录片应该怎样拍?
能触动人心是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要考虑到病人隐私、医疗伦理、观众对画面产生不适,以及我国特有的医患矛盾,医疗纪实节目的创作数量不多,具体操作难度很大,但是也有一些相对成功的作品。
北京卫视播出的《生命缘》在国内是此类节目的先行者:将触角延伸到急诊室、抢救室和手术室,既有监控镜头,也有安装在急救车、抢救室、待产室等场地的吸盘式摄像机,观众将从中触摸到医生和患者在生死刹那间的状态。
《生命缘》拍摄现场。
此前收获高口碑的《急诊室故事》同样将镜头对准医疗现场,收视成绩也很亮眼,许多人也表示是“良心之作”。它的拍摄地点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将镜头对准了急诊室的悲欢离合,只不过采用的是固定摄像头,而非移动的摄影机。医生和病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被拍摄,这样尽可能地减少对诊疗的打扰,医生习惯之后,也很难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与日常习惯,导致拍出来的纪录片更加真实,减少演绎成分。
《急诊室故事》剧照
娱论
接受生命的残酷和人心的震撼
曾俊
纵观我们以往的医疗题材影视剧,它们有的没有真实地反映医护人员的工作与生活,而是将之进行了富有戏剧效果的处理,比如医生在手术室里唱歌,打情骂俏;在急诊室推着病人时和护士说笑话;穿着工作服在病房办公室穷聊,还随意吃东西;甚至在怎么拿手术刀等专业问题上漏洞百出。这些事无论在现实中哪家医院都是不允许的。
而当医院真正真实的情况被“插科打诨”地遮蔽以后,许多人受到这类行业剧的影响,很可能会加重对医生和医疗的误解。
看到这里,如果那些医疗剧的编剧们、导演们能多走点心,动笔之前多开展田野调查,在编剧过程中多问问专家,剧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笑柄了,也就不会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就此而言,不避讳医患冲突、采用真实风格的医疗纪录片的意义不言而喻,它被观众力挺就在意料之中了。当然,不能奢望区区一部纪录片就能对医患矛盾起到多大的改进,但它至少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时候,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往往不是医生的玩忽职守、胡乱作为,或是国民素质差、家属的无理取闹,而是很多人无法接受医学中的变数和风险,在人命关天面前,任何人的情绪都会被放大。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纪录片的播出使我们“用了解增进理解”,医生虽然被奉为白衣天使,但是他们是人不是神,可能跑得比“死神”慢。
正如片子所描述的那样,病人去世,但家属还是对医生心怀感激,表示“生活总要继续,我们会一切照常”。所以我们也需要接受生命更替的残酷性,以及在面对死亡时,人心给每个人带来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