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几零后 都有属于自己难忍的“小别离”

作者:丁冰冰 来源:腾讯娱乐
2016-08-31 09:08:31

[摘要]每一代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难忍的“小别离”,而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小别离”,也体现在了三十多年来,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中。

你心中的“小别离”又是什么呢?

点击进入腾讯视频,观看《小别离》

腾讯娱乐专稿 文/丁冰冰 编辑/邓佳

《小别离》有句话叫“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这句话正好跟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那句经典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读完,已开始泪眼朦胧。

这有点伤感,但是中国式的教育观始终带着一种悲情,从70后、80后再到90后。即使是即将迎来“成年礼”的00后们,依然还要抢着过高考的独木桥,或者,像《小别离》似的出国留学。

这跟你生活在什么样的阶层似乎没有关系,你看《小别离》里三种阶层代表:普通百姓、中产、身家几十亿的富豪,对待他们的孩子,都要经历一次难忍的“小别离”。

事实上,无论你是几零后,每一代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难忍的“小别离”。而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小别离”,也体现在了三十多年来,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中。

你长大了想干嘛啊,长大了给人当保姆啊?

——《我爱我家》,1993

《我爱我家》中三代同堂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家庭的缩影

&nbsp1993年的情景剧《我爱我家》热播的时候,正好是75后和85前的孩子最爱看电视的时候,现在是不是一听到主题曲就会心头一热?这一家子带给那一代人太多的欢笑。但是《我爱我家》里透着许多那一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跟现在的《小别离》竟然是异曲同工。

在第101 集《彩云易散》里,贾圆圆拿着只有72分的试卷回家,躲不了和平一顿责骂,圆圆贫嘴说“还有比我更惨的呢”,结果当妈的更气,一顿劈头盖脸地教育道:“话说就要考中学了,你怎么能考上重点中学,你长大了想干嘛啊,(正好家里保姆小桂出来问她要不要烧饭),你就像小桂似的,长大了给人当保姆啊?”

而在第104集《新的一页》里,圆圆要升中学了,但是因为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在学校无组织无纪律,爱耍小聪明,拉帮结派对付老师”,所以父母很担心圆圆不会被推荐到重点中学。和平回家教训圆圆,但是圆圆不服,于是当妈的甩出一句“你就等着上门口那个250中学吧”。这句话让圆圆彻底怒了,高能预警,她说出了一段至理箴言:“我上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我就进不了好单位,进不了好单位,我就找不到好对象,找不到好对象,我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小别离》里那段话,真的不是受到贾圆圆这句话的启发吗?)

少年人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寻梦。为了这梦,我们努力,我们攀登,我们不被长辈理解。但当我们带着无限憧憬和征途的无奈到达目的地,却发现人家早已轻而易举地捷足先登了。

——《花季雨季》,1997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这个故事,但你一定记着这个美丽的名字——《花季雨季》

小说《花季·雨季》应该算是70后的青春必读吧,上世纪90年代末,小说被先后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也都另那一代人印象深刻。

《花季雨季》的背景是深圳的一所重点高中,没有深圳户口的谢欣然、最后做了演员的刘夏都很有特点。深圳本地人陈明,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学霸,他的偶像很怪,是神话故事里的“雷震子”,因为“雷震子”插上翅膀就能飞。陈明还有一个他从小就崇拜的叔叔,但是后来他对叔叔有了心结,因为在报考学校的选择上,他想考去北京、上清华,去中国最高学府深造,但是他的叔叔却坚持让他考深圳大学,原因很简单,深圳户籍越来越吃香,要是考去北京了,以后回深圳就难了。总之,留在深圳,就意味着守住一切。

最后,陈明还是选择考去了北京,这固然是当时作为新新人类的执着结果,但是可以看得出,我们能接收到的教育信号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为了父母的面子。

儿女的人生是一艘船,掌舵的应该是有经验的水手,就是父母。

——《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

赵宝刚“青春三部曲”里都隐藏了许多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奋斗》(电视剧电影)里的陆涛最后还是拼爹,事业失败的夏琳要去法国留学。但最悲催的莫过于《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李霹雳,80后很容易被父母寄予过高的期待,像李霹雳这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小丫头,在16岁的年纪就被送往英国读高中,低龄留学的悲剧就是“太想父母但是又不能回家”,每次跟父母视频的时候,都把房间里搞得像在国外,事实上,李霹雳就生活在北京,跟父母一座城市,但是怕父母失望,有家不能归。

李霹雳父母对她的目标是,考上牛津考上牛津考上牛津,为老李家争口气。三年过去了,李霹雳直接买了一张假文凭,告诉父母考上牛津大学了,实际上她和朋友在北京开了家饭馆,好几次和父母差点正面碰上。

最后谎言被拆穿,李霹雳的母亲气得差点气背过气儿。可是,这种“小别离”之痛的结果,李霹雳并非是个案。现实中,我大学同学在国内读了大学一年级之后,父母觉得国外教育更好,愣是安排他花两年时间学习法语,后来去法国修经济学。可是最终,我的同学在艰难地修了两年经济学之后,毅然改学法式糕点——80后身上承载的,更多的是教育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最为明显。

我顶着压力上了这么多年学都没离家出走,你们不觉得我很坚强吗?

——《家有儿女》

现在想想,为什么《家有儿女》那么欢快,能成为老少皆宜的剧,正是因为这部剧里,没有气氛紧张的学习教育,很难得。

宋丹丹和高亚麟(微博)饰演的父母,对孩子基本上是宽容的态度,比如刘星成绩一直很差,每次开家长会,宋丹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来,如果哪次刘星考试要是及格了,她还会怀疑是不是作弊了,要是确定刘星是凭自己本事考及格了,她比任何时候都开心。但是,并不是说这对父母在教育上不作为,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让孩子苦哈哈地学习,并不能让他们快乐。

《家有儿女》里一直成绩优秀拔尖的小雪,最后竟然高考失利成了待业在家的女青年,也是rio让人惊讶,当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议,认为小雪高考失利归结于父母对她的教育还不够严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有儿女》是对“填鸭式”教育的一次有力回击。

孩子,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虎妈猫爸》,2015

去年热播的《虎妈猫爸》反映出许多新时代的教育问题

“虎妈”是去年最热的一个词,跟“辣妈”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教育孩子,“虎妈”是自带虎性。

当然,电视剧《虎妈猫爸》带动的是一股买卖学位房的热潮。北京自不用多说,据说学位房都已经涨到了15万一平,上海和深圳也是沦陷的,有条件的家庭几乎都瞄准了学位房。

买学位房的背后自然也是中国父母对教育的一种新观念——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看到的这部电视剧里,原本可以住在大house里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因为要让孩子读好学校去买了一套又老又旧的学位房,夫妻俩还差点闹到离婚。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吗,“虎妈”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不惜拿出了姥爷写的“必胜诀”,真是让人一边笑痛肚子,一边又忍不住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不仅半夜还要写作业,更要忍受妈妈灌输的各种来自姥爷的不着调的学习方法。

“虎妈”的痛是不懂如何教育,还有“土俗老”的教育观念,强加给无辜的孩子。

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小别离》,2016

《小别离》再次引起全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讨论

很多人看《小别离》都哭了,全家一起看,一起哭,为什么呢?因为《小别离》演的就是80后刚刚经历过的生活。

海清饰演的妈妈,是职场上的一把好手,却处理不好和女儿的关系,因为在教育问题上,她的观点是“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她那段在逻辑上听着特别顺畅但其实很无语的话,几乎刺痛了每一个人。她对女儿说:“今天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为了这个前一百,她女儿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当她看到女儿写同人文的时候,气得发疯,可是当女儿冲她喊“你要是敢…,我就不再是你的女儿”时,她又那么无助,只能和老公在客厅的沙发上默默流泪。

《小别离》里除了考上重点高中之外,还有就是把孩子送出国,一种是像朱媛媛那样生活在底层的家庭,一心想把成绩好的孩子送出国,将来出人头地,还有一种是汪俊演的那个有万贯身家的父亲,他想把儿子送去国外是因为孩子成绩太差,在国内给他丢脸,也“没法继承他的财团,现在企业CEO的文凭都是公开的,文凭太低,谁会服气呢?”但是如果去了国外,不管读的好学校还是野鸡大学,至少是海归!天,这套理论真是又刷新了大家对海归新的认知。

当然,《小别离》也让我们懂了,在我们叛逆的年纪,曾经都用什么样的话伤害过我们的父母,当我们说出“父母皆祸害”的时候,父母的心有多痛,只有等我们为人父母了,才会懂这种痛,才会懂,我们每一次经历成长的酸甜苦辣的背后,都有他们含着眼泪默默向你挥手的离别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