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成长的烦恼》是如何解决“校园欺凌”的
这些天因为新闻事件,由校园欺凌引申到如何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问题持续发酵延展。在这场全民大讨论中,最常看到的是父母们的焦虑,最难听到的是理性有价值的观点。这说明,至少在处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各种突发、偶发的事件上,我们是缺乏通识和共识的。
事实上,《成长的烦恼》也直面校园内所谓的“欺凌”事件。其中有一集,本恩因为被一个比他个子大的同学欺负而不敢去上学。他的父亲杰森并没有像今天一些中国的父母那样声称要让孩子“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或者直接把所有的问题盲目归咎到社会、学校,更没有用所谓的大人社会的“丛林法则”去教本恩,而是告诉本恩要敢于面对这个欺负他的孩子,不要躲避,带着勇气和正义,以男子汉的方式去和这个孩子进行沟通。根本上,杰森要让本恩树立一个正义必胜的信念。
其实,整部《成长的烦恼》都贯穿这样一个理念,即把成人社会的那些充满正义、正直、爱的思想化为孩子的思想或者角度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用一种根源于成人社会的理想主义去认识孩子。所以在这部电视剧里,没有今天我们一些人眼里绝对的好孩子或者坏孩子,即便那些欺负小孩儿的大孩子,这部电视剧也是用一种善良的认知去对待他们。
或许编导的想法比较理想化,但正是这种理想化贯穿于全剧,也正是这种理想化使得中国当时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很喜欢这部电视剧。
《成长的烦恼》之所以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就是它真的俯下身去,触及到家庭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烦恼”。亲子关系、子女关系、父母职场跟家庭关系,洋洋洒洒166集,以小见大,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无不是“天大的事”,而这些烦恼最终在欢笑中收场,背后是父母高超的智慧。反观眼下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大讨论中,为人父母问得最多的是“我会怎么办”和“我该怎么做”。而《成长的烦恼》100多集看似都是散乱无关的故事,其实传达的是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和价值观。这部剧为小观众贡献了一个“完美好爸爸”,给无数父母树立了榜样。它体现了美剧的功力,也实现了最大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影视圈,这样的作品是严重缺失的,《家有儿女》硕果仅存,但无疑是站在《成长的烦恼》肩膀上,也一直有东施效颦的遗憾——“没有成长的烦恼,只是幼稚的快乐”。为什么?因为这样落到生活实处的作品是最难写最难演的,更何况它已是十年前的作品。今天的孩子和父母一起看什么?据说比较受推崇的是一部英国动画长剧《小猪佩琪》,或许这一代人长大后关于完美家庭的回忆是温和的猪妈妈、乐观能干的猪爸爸。国剧依旧为零。
以目前国内影视剧的大环境,对儿童市场都是消费和攫取的心态,教育题材被当成热门话题来开采,近期内诞生真正陪伴式的作品几无可能。《爸爸去哪儿》、《虎妈猫爸》、《小别离》等能成为“爆款”,恰恰说明了大家对教育问题的无所适从,对解决办法的极度饥渴。然而,它们都是从收视率出发,制造看点、激化矛盾、不断地放大强化“烦恼”,却没有解决之道,不由自主飞离了现实。曲终人散,传染给观众的是主人公共同的焦虑,而现实依旧迷茫。(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