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喜武亦姝的同时,我们想说,其实胜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就像各位教授在开场时说的那样,只有享受诗词,才能真正的回归诗意。
豆蔻少女吟诗走红
正说明诗词教育缺失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部播完了。许多网友都感叹,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原来诗词那么有趣。
可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发现诗歌的美好?眼下的诗词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在武亦姝所在的上海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看来,武亦姝、姜闻页、侯尤雯等孩子的走红,正反衬了眼下诗词教育的缺失。
量的缺失:诗词教育没有“喂饱”学生
黄老师表示,从这么多成年人和孩子对武亦姝等人的“追星”热情来看,他们内心对诗词的渴求显然没有得到满足,说明目前学校关于诗词的教育没有“喂饱”学生。这是“量”的缺失。
方法缺失:吟诗,不等于应试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授诗词是为了应试,这种模式无法教会孩子理解真正的诗词。比如说起李白,就是浪漫主义,说起陆游,就是悲愤抑郁的爱国诗人。
黄荣华老师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是丰富的个体,尤其是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性格、经历、触角必定是立体而多面,却因为应试而被标签化。
诗词的世界如此灿若星辰,单一的眼光根本不是学习诗词的方法,又怎么把诗词的最精妙的内核学到呢?
“武亦姝不可复制,但童子功可以大量普及”
武亦姝引发网友激赏的那句“七月在野”,包括其他很多词句,都见于该校校长吴坚和语文名师黄荣华主编的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中,比如第一册就选了《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一在电视节目中为武亦姝赢得最多赞叹的诗句。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但在黄荣华看来,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而在杨浦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储竞看来,武亦姝能有如此亮眼的表现,与其过人的天赋、长久的积累、表现力等均有关系,“武亦姝的成就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古诗文滋养惠及每个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帮他们打好童子功,熟读成诵以后,会内化成孩子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