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听说《大明王朝1566》要重播,当时只说在重庆卫视,不知道网上有没有。
昨晚上发现优酷的资源上线了,会员能看全集,熬夜一口气看了十几集,不得不感叹以前的剧真是精致啊!一秒都舍不得快进,过瘾。
上微博上翻了翻,不少人都在看,演员也在自发安利。
一部十年前的老剧重播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声响,是观众对良心剧的饥渴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前两天发过推送说现在的言情剧都不好看了:现在的言情剧为什么都成了一次性快消品?那次没提的是,其他剧种的处境更糟,因为要想有人看,不管什么题材都得照着偶像剧的方向拍才行。
历史和权谋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一个类型,但现在的古代剧很少从前朝视角拍,不管哪朝哪代都是女性主人公的后宫上位游戏。所谓权谋,不过是家族纷争层面的互相坑害,你敢给我下毒,我就敢派杀手追杀你,手法幼稚不说,作用也仅仅是为女主角制造一些仇怨,好和男主闹别扭虐观众而已。
《大明王朝1566》拍的是嘉靖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网上有详细的人物关系图谱:
现在的观众恐怕很难想象,十多年前的电视剧从主创到播出平台,一整个流水线的人能为一个作品用心到什么程度。
导演张黎向来以拍历史剧见长,他自己在十年前宣传《大明王朝1566》的采访里说过,拍哪段历史就要成为这段历史的行家,导演得做三五倍的功课,不能让演员问住。
我有一个习惯,要拍摄这个历史吧,你就要成为这段历史的行家,这个是专业需要,也是个人需要。你当导演,你得做三五倍的功课,不能让演员问住你。在拍《大明王朝》的时候跟大家合作都比较愉快,剧组都安安静静的。我住的那个楼四层楼,两百多口子人,到了晚上,没声。晚上敲门都在屋子里呆着,每个人压力都很大。
去豆瓣上查了查,他现在已经播了的导演作品一共11部,评分8分以上的就有6部,超过一半。目前最低分是马伊琍、文章版的《锦衣卫》,也超过6分了,应该是国剧导演里作品平均分最高的人。
摄影师出身的张黎带给《大明王朝1566》一个在电视界很少见的特质——他在用镜头在讲故事。他曾经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谁规定了电视剧就粗糙,谁规定了老百姓不花钱就不给他服务?
所谓运用镜头,不只是从审美角度考虑画面是不是好看,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方式。什么是镜头叙事我们放几个例子:
嘉靖初次露面的一场戏,大殿里群臣在为各自的利益辩论,镜头拍陈宝国总是隔着纱幔一类的前景,显示他虽然表面上疏离朝政,但其实一直在暗中观察。
比如这块,镜头远处的严嵩在冷静地听幕僚们讨论,而近处的严世藩已经怒不可遏青筋暴起。镜头的距离之近,也在显示时局处境给他的压迫。
《大明王朝1566》也是编剧刘和平迄今为止评价最高的作品。当年播出时,刘和平说起他写剧本会经常眼泪长流。
我能理解他的哭,因为《大明王朝1566》里每个人物都是丰富而且立体的,没有一个简单的蠢恶之人。上到极度聪明却没有政治抱负的皇帝,下到浙江一个被商人送给宦官的歌舞伎,每个都被戏剧冲突卷在这个故事里,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所以这部电视剧一点都不能快进,否则很容易错过伏线导致get不到角色们彼此之间在内涵什么。
明史难写难拍,而这部电视剧又涉及皇帝、官员、商人、宦官各方角力,更耗费心力。
演员们就更不用说了。拍这部戏是要提前将近两个月进组的,没开机之前大家就住在剧组的同一栋楼里,各自健身、读书、学习明代礼仪、研读剧本,大家同吃同住,除了黄志忠单吃,他为了演海瑞要减肥瘦成皮包骨,在剧组几个月只吃了8公斤粮食。
现在的偶像们拍摄现场手里有剧本就叫用功,剧本上用彩笔划拉两道粉丝就赶紧截图到处宣扬。但其实《大明王朝1566》这种戏,拍的时候是没人再捧着剧本看的。因为故事张力大,台词量不大但是每句话都有用处,所以他们现场再背根本无法品清楚其中深意。所有演员的台词都是提前背好的,到了现场注意力全集中在飙戏上,词早就已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了,谁要现场背词,整个剧组的人都会看不起。
王劲松为了演一个疯子可以让自己被扎成这样:
倪大红以40岁的年纪演耄耋之年的严嵩,连眼皮都永远是耷拉着的,驼着背,步伐缓慢身形僵硬,俨然就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年人的样子。
而且大部分演员都是自己的原音,声台形表统一流畅。
配音这个话题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不过也不该全让演员来背锅。一个横店影视城同一天那么多剧组在拍,这边在结婚那边在爆破,声音很难保证。剧本不过关、制作粗糙赶时间都是个中原因,只能说整个行业已经浮躁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而这种对比,更突显了《大明王朝1566》的好。
不过虽然它是正经严肃的历史剧,不代表它就晦涩难懂看不下去。它的表达方式是很戏剧化的,有傲娇斗嘴版的朝堂论战:
总之真正的好东西是能让看热闹的人看到热闹,能让看门道的人品出门道,《大明王朝1566》做到了。这才是担得起“良心”二字的国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