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达蒙:“跟鹿晗比我是小透明” 回忆《长城》拍摄趣闻 被中国偶像人气惊呆

来源:Mtime时光网
2017-02-16 11:01:02

《长城》北美上映前夕,马特·达蒙接受时光网采访,回忆了许多拍摄时的往事,比如跟华仔约饭,也见识到了中国偶像的人气……

马特·达蒙与张艺谋和刘德华在中国《长城》的发布会上。他跟家人在中国度过了一段很愉快的时光。

时光网洛杉矶讯虽然《长城》的热度在中国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奇幻冒险电影本周才刚刚在美国3200余家电影院上映。近期,时光网在洛杉矶对马特·达蒙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除了说到对中国的印象以及跟张艺谋合作的感受之外,他还聊起了许多在中国期间的花边故事,还有他发现的很多有趣的“中国现象”,比如在北京人们经常戴口罩,刘德华出门需要遮着脸,鹿晗在片场会收到400多捧鲜花。

马特·达蒙还多次聊到了自己参与制作的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对于商业大制作和这样的独立小片各自有怎样的生存空间,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完整的采访实录——

&nbspMtime:电影拍摄和宣传期间,你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马特·达蒙: 感觉棒极了。这次机会很难得。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演员,能跟张艺谋导演一起合作是我人生的目标之一,这次的合作让我实现了梦想,真的非常棒。为了拍电影,我不得不去到中国,并且在那里一住就是半年。我妻子和孩子们也都跟着我搬过去住了。那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后来到中国去做宣传,又要离开家,其实我心里也不太好受,而且每次行程都很匆忙。不过在中国拍戏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一家在中国过得很开心。我的女儿们回国之后还总在念叨中国,她们还想回去玩。

&nbspMtime:跟中国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工作感觉怎么样?

马特·达蒙: 我们的团队中一半是中国人,另外一半是世界各地的人,有美国人、欧洲人、南非人等等,相当国际化,拍摄现场有100个翻译呢!(大笑)拍《海边的曼彻斯特》(马特·达蒙是该片的制作人)或者其他类型的电影时,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翻译,但我们这个片子确实需要那么多。他们在现场来回跑,因为大家讨论的时候真的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我其实也是被这种国际化的阵容吸引来的,当时的情况就是“你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想拍一部联合制作的电影,你想参演吗?”我觉得这个团队里的人肯定都是毫不犹豫就加入进来的。而且我觉得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我跟以前合作过的一些同事,比如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同事们说到这事儿的时候,他们都说,“哇,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走联合制作的模式了,真好!但咱们这个还是第一部联合制作的大片吧?”

有些时候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混乱的,我觉得再次联合制作的时候就能更高效了。不过这也是有趣的地方,我们这个国际化的团队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制作电影,这本身就很酷。电影依旧是电影,只不过现在它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工具,这个不会因为拍摄地点和文化不同而有所改变。

&nbspMtime:除了拍摄《长城》时的经历,你在中国的那段时间还有哪些深刻的感受?

马特·达蒙: 我觉得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中国历史的悠久了吧。你在中国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气息。离开美国,到了中国之后,我才感受到美国这个国家真的太年轻了,跟中国相比我们就像是文章中的一个标点。这种感受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nbspMtime:这部电影中跟你合作的几位中国演员都很有名气,比如鹿晗。以前成龙说过他在中国的时候都没法在外面吃饭,因为人们都会认出他。你见证过中国演员们的人气吗?

马特达蒙聊起了中国的追星文化跟美国大不相同

马特·达蒙:我在中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个小透明。(大笑)中国演员们的人气我是感受到了。 刘德华住在香港,他是顶级天王。我跟他说周末我要带家人一起到香港去,他说,“我也要回香港,咱们聚一聚吧。”我带着我妻子到他说的那家饭店去跟他见面,那家饭店环境很好,桌子上都铺着白色的桌布,顾客们的素养也都很好。华仔进来的时候带了个医用口罩,在北京基本上大家都带着那样的口罩,但在香港还是挺少见的。那天天气也不错,华仔带那个口罩就是为了遮住脸,以前迈克尔·杰克逊也是这样做的。(大笑)华仔说他之所以选了这家店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大部分时候还挺淡定的,但他进门时还是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他还说如果在别的地方见面,我们估计连话都没法说,早就乱套了。

说到鹿晗,他到达片场的时候收到了400多捧鲜花,排在酒店大堂里,因为屋里放不下了。这还只是他的粉丝为他第二天要进行的电影首次拍摄加油打气的。这么看来,中国的文化跟美国的确很不一样。在美国,围着明星跑的大多都是娱记。(大笑)中国明星们的待遇真不一样啊!

&nbspMtime:你之前说到拍摄《长城》的时候你的家人也一起到中国来了,他们每次都会跟着你一起到外地吗?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你们来说容易接受吗?

马特·达蒙:不是很容易,我们要做出许多调整。我拍《火星救援》的时候是在布达佩斯,但当时雷德利·斯科特把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我离开家还不到两个星期,所以家人没有跟我一起去国外。我们家的规则就是如果我离开家的时间超过两个星期,那全家就一起走。《长城》这部电影工程很大,中国又很远,所以我们就决定,“好吧,咱们一起去中国吧。”我们在中国的时候也没有长期停留在同一座城市,所以孩子们也没法上学,我们只好请了老师一路跟着,给孩子们进行家教。

&nbspMtime:你跟张艺谋导演讨论过“洗白”这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吗?

马特·达蒙: 张艺谋导演对这个争议感到莫名其妙,不能理解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我觉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美国的种族政策感受不会太深。张艺谋导演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这个角色就是给西方人写的,只不过我找了你来演而已。”(大笑) 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片名叫《长城》,许多人只看表面,他们觉得我一个外国人跟长城不太搭,并且还说,“哦,拍的是建长城的故事,那马特·达蒙这小子来凑什么热闹?”我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人说在“洗白”的。不过我觉得人们只要看了这部电影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是中外联合摄制的,讲的又是一个中国怪物饕餮袭击长城的故事,所有人都联合在一起抵御怪物。那些网络喷子其实是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们增加话题热度。不过,《大西洋月刊》也跟风做出了不实报道挺出乎我意料的,我还挺喜欢这本杂志的,但他们都没看过电影就撰写了那篇关于种族争议的文章,有点不负责任。不过我还是相信过段时间这些争议都会销声匿迹的。

&nbspMtime:如果我没记错,《火星救援》的剧本为了顺应中国市场而做了些改动,那么你觉得今后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的影响力有多大?

马特·达蒙:改剧本的事我不清楚,你得去问编剧德鲁·高达。 我拿到《火星救援》的剧本之后里面的内容就没再改过。电影市场将来肯定是越来越国际化的,业内人士不可能只看重中国市场,而是会思考,“哦,这部片子适合推广到全球。”如果一部电影的票房在3到4亿美元之间,可能还达不到全球化的效果,除非你有自信说这部电影适合全球每个地方的电影市场。我要再说一下《海边的曼彻斯特》,很明显,这部电影瞄准的不是全球市场,我们觉得在它欧洲可能会比较受欢迎。不过我们的预期的票房只有880万美元,这完全算不上大制作。而《长城》的预算就有1.5~1.6亿美元,虽然不是最高的预算额,但对我来说已经很高了。《谍影重重》预算也挺高,但本·阿弗莱克拍《蝙蝠侠》的时候预算达到了2.2亿美元,这就有点吓人了,风险太高了。

电影公司只有确信这部电影能席卷全球市场才会投资这么多,否则他们也不敢冒险。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特立独行,不在意行业规则的,这种电影比较少,还有一些就是商业大制作的电影了,电影公司从一开始就想着席卷全球票房,所以会给出很多预算,就像他们说的,“多投多赚嘛!”

&nbspMtime:你对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什么看法?

马特·达蒙: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国电影设施的建设也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青岛拍摄了一段时间,当时那里就在大力建设电影基础设施,现在应该都已经完工了。那里的摄影棚和其他设施都非常先进,我想以后会有更多好莱坞电影会到那儿去拍。就像伦敦、亚特兰大或者其他各地的影视基地一样,肯定会有许多人到青岛去拍摄的。

&nbspMtime:最后一个问题,你近期还有几个很有趣的片子,包括《Suburbicon》,跟乔治·克鲁尼再次合作感觉怎么样?

马特·达蒙: 哦,跟他一起合作非常有趣,我都没觉得自己是在工作。我对《Suburbicon》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乔治每次做导演的时候都会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会让所有人觉得拍摄是件很开心的事,大家到了片场只要听他指挥就可以了,不会出现意外或没准备好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17年的好朋友了,能跟你喜欢并且崇拜的朋友一起合作感觉真的很棒。还有《八大罗汉》,我在里面就是个小配角,不过我可以说所有主创人员都很期待这部由女性主导的电影。我觉得这部片子会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