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陆晓光来到了广东电视台拍电视剧。很多珠影的朋友问他,“拍电视剧能比拍电影更有艺术性?”陆晓光说,拍电影和拍电视剧面对的都是观众。
彼时,广州甚至是珠三角地区的收视率,几乎都被香港的电视台“霸占”,而广东本地电视台则被“压角落”,急需一部电视剧抢回收视率。
陆晓光说,台里就告诉他,拍一个老百姓看的电视剧,“不要想着去拿奖。”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短剧并不特别关心观众的喜欢程度。
而他要拍摄的是老百姓喜欢看的短剧,所以主创人员就到香港去“取经”,再结合广州本地草根百姓的生活,拍摄了第一部短剧《万花筒》。
他回忆说,在《万花筒》播出后的第二天,公共汽车上,乘客谈论的几乎都是剧中的内容。像当时的社会热点“西瓜打针”之类的故事,都在剧中有体现。
有业内的学者专家在研讨会上,将其称之为“《万花筒》现象”。“这也是广东短剧发展的第一波高潮。”
独居老人剧照当全家福
“广东短剧发展的第二波高潮,则是《外》剧的开播。”陆晓光回忆说,随着改革开放,来到广东的外来人口增多,进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环境。
《外》剧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剧”,主要故事的呈现是以家庭为单位,讲述的是最真实普通的家庭的故事。“小孩、中年、老年”这些角色在剧中都有体现。“受到观众喜欢,其中的原因就是‘家’的存在。”
他分析说,《外》剧能够长盛不衰,原因其一,便是使用方言。《外》剧以广东话为主,但来自不同地方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方言,让该剧“南腔北调”,语言特点明显。其次,《外》剧是一部搞笑轻喜剧,符合观众回家后放松娱乐的心态。再次,剧中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甚至有些粗俗,但他们心地善良,更加真实地体现草根的生活。最后,则是“大家庭”的概念。有句俗语“家和万事兴”,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他回忆说,2003年春节时,他到珠江边进行拍摄,演员需要临时更换服装和补妆,不得已敲开了附近人的家门。开门的是一个91岁的老人。
他发现,在老人家里日历旁边,放着一张塑封的《外》剧剧组照,“那应是摆放全家福照片的位置”。经过了解,他才得知,老人的老伴几年前已经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居,每次都会看《外》剧,剧里的各个角色就是老人心里“家”的形象。所以,老人就把报纸上《外》剧的剧照剪了下来,裱起来当作了自己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