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我觉得这个很无聊。我演了这么多年的男主角,也演了这么多年的配角,但用行话讲,就是“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但这句话前提条件是,你是演员,不是明星。
明星,他们永远追求的是NO.1。我们这一辈的演员可以不演戏,也敢不演戏,我曾经也有过三年不演戏。身边的朋友说你三年不演戏,观众把你忘了怎么办?我说没关系,我年轻的时候能演年轻角色,中年能演中年角色,老年能演老年角色。那么就要问了,这些争番位的明星,他们敢停三年、五年,等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再出来演戏吗?
再比如说微博,我当时跟我的朋友讲,粉丝到了十万了,可不可以让后台给我打下来。为什么呢?作为一个演员,要学会藏,演员一定要永远躲在角色背后。这句话被一些老艺术家认可,但同时也被很多人唾弃,说我是个傻子,你干演员不就是为了出名吗?
可是,我做演员最大的享受就是,当我走在路上的时候,大家看到我,能想到的是我剧中的角色,叫出的是剧中的名字。
有时候,我跟一些明星参加活动,很多人并不认识他,但他戴帽子、戴墨镜,身边四五个人,很多人一看,诶这不是明星吗?观众跟着他走很远,一问谁啊?不知道。生活中演明星的明星太多。
南都:有一个弹幕说:“侯勇演技吊打一众鲜肉,应该让当红明星来看看什么叫真正演员!”这既是对你的肯定,也是对当下影视市场的一种无奈。你觉得什么叫真正的演员?
侯勇:其实我的出现,代表的是一帮演员的状态。影视圈不乏有好演员,只是一些影视剧和媒体,只关注了你刚才讲到的流量啊、小鲜肉啊。
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偶像剧演员,带来了流量。那我要问了,观众在关注明星的同时,关不关注他要表达的角色?
我认为文艺作品有引领的职责,你老去迎合观众,是走不长远的,比如《人民的名义》可以去引领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它能走多远、走到什么程度我不敢说,但最起码它有这个魄力,敢于去引领观众的看法。我在弹幕上看到,一些年轻的九零后、九五后的孩子,也在关注这个剧,这个路数是对的。
所谓年轻演员也好、“小鲜肉”也好,他们是没有过错的,是我们从业者的审美出问题了,我们的思想和判断出了问题。
南都:很多明星一部戏能挣几千万,但他们的业务水平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对于这样的现象,你会不会觉得有落差?
侯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演员的成就在于什么?如果一个演员有二十个亿的资产,我觉得这是对一名演员的侮辱。如果二三十年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演员会说,你不是演那个谁的吗?这才是一个演员的荣耀!
现在衡量一个演员,都在衡量他的收入了,那要企业家干嘛呀?当下一个怪现象是,我们的企业家都像明星,我们的明星都像企业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在很多媒体面前都不敢说,怕人家说“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不是,我们有点收入就够了,我还有将近三十年的积累。
如果我要想挣钱,我每年闭着眼睛去拍戏,我能挣很多酬金,那我为啥要停两三年?我觉得我们(老演员)的做法也好、我们的担忧也好,能给现在这些演员、这个市场有一些启示,那就没有白做。
南都:用钱来衡量一件事,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对成功的衡量变成了对金钱和地位的衡量。
侯勇:现在这个社会对演员的回报也不差,虽然我们不能说日进斗金、荣华富贵,但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让我养家糊口,衣食住行没有问题。你说我们的一个清洁工,他一个月可能只有四五千的工资,我可能有他十几二十倍,这就够了,为啥要接着追求呢?比如我现在住的房子120平米,旁边住160平米的,那我是不是要买180平米的?买到了,你还想买250平米的,买500平米的,买完了房子你还想买直升飞机,这就没有尽头了。
这个比喻,在各个行业都适用,就像走仕途一样,你当了处长想当厅长,当了厅长想当市长,最终你想当什么?当皇帝?这就是一个怪圈。
挣了一个亿,想挣一百亿,一百亿以后你想挣一千亿?我觉得这是镜中月,水中花的事情。
“人人都觉得不能拍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装’?”
《人民的名义》在豆瓣9.0分的好口碑,是今年国产剧的最高分,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直面现实。比如副市长要在部委一个处长面前站两个小时,抓人的时候省委副书记还要开个会,各路官员有自己的小算盘等。该剧把官场中的小九九、政治贪腐、酒桌文化,很赤裸直白地用讽刺的手法表现出来了。
尺度之大,让很多观众惊叹,这样都可以?这个尺度真的没问题?这个不是不能拍的吗?
很多人将该剧的成功,归功于它的出品方之一是最高检影视中心。侯勇认为,影视作品不该是腐败现象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