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至29日,国家大剧院、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理查德·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这将是国家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和《唐豪瑟》后,制作的第四部瓦格纳歌剧。
在很多音乐学者眼中,如果用一部歌剧来概括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艺术特色,那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定会脱颖而出。在着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前,瓦格纳已经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和《唐豪瑟》等一系列重要作品的创作,其歌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已经在欧洲乐坛颇具名气。1865年6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完成首演,现场观众无不为瓦格纳歌剧中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创作、宏大复杂的管弦乐演奏和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设置所征服。此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长达五个小时的歌剧巨制,便成为了瓦格纳艺术风格走进成熟期的里程碑。
与大部分瓦格纳歌剧一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同样取材自欧洲民间古老传说。在凯尔特人的传说故事中,特里斯坦是保卫英国的“圆桌十二骑士”中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他与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爱情悲剧与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欧洲大陆堪称家喻户晓。“圆桌骑士”的古老传说曾给予瓦格纳诸多创作灵感,除了本剧主演特里斯坦外,瓦格纳经典歌剧《帕西法尔》和《罗恩格林》同样取材自这一传说体系。为了增强歌剧舞台上的艺术效果,瓦格纳对凯尔特传说中关于特里斯坦的故事进行了深度改编。在剧中,故事的开端位于一艘战船上,康沃尔国王马克的养子特里斯坦护送身为战俘的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前往康沃尔与马克国王成亲,但特里斯坦与他的救命恩人伊索尔德曾有一段旧情。伊索尔德原本想用毒酒将特里斯坦毒死后,自己也饮下毒酒自杀。但负责下毒的侍女布兰甘特将毒药换成了爱情魔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双双饮下爱情魔药后,成为了生死难分的恋人。最终,特里斯坦在爱情无法圆满的情况下愤然自杀,伊索尔德也以生命的终结为这段爱情悲剧画上了句号。
在文本创作彰显戏剧性的同时,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中更是极尽管弦乐与声乐演唱的魔力,在前奏曲中,瓦格纳创造性地使用了“特里斯坦和弦”,半音不和谐和弦的大胆运用创造出阴郁色彩浓郁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这一突破调性束缚的和弦更对管弦乐进入晚期浪漫主义乃至二十世纪现代乐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二幕中,男女主角长达二十分钟的二重唱堪称歌剧史上最宏大的二重唱段落,广阔的音域、复杂的演唱技巧对男女高音歌唱家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而在第三幕结尾,伊索尔德死前演唱的著名咏叹调“爱之死”,不仅利用旋律将全剧的悲剧氛围推向了高潮,更通过和声的圆满解决暗示着剧中爱与死亡的深层关联。
此次将与观众见面的国家大剧院、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理查德·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由波兰著名导演特雷林斯基领衔主创团队进行打造。与大剧院舞台上经常出现的现实主义传统歌剧制作不同,导演特雷林斯基将以全新的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这部瓦格纳经典歌剧,导演不仅将整个剧中故事移植到一艘现代的军舰上,还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戏剧改编,以此创造剧中凄美爱情与每一位观众的情感共鸣。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介绍到:“这一次联合制作首先是国家大剧院与大都会歌剧院有合作意向,同时我们了解到波兰华沙歌剧院与巴登-巴登节日剧院也有与大都会歌剧院的合作计划,因此我们也加入了这次的合作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中讲述的这个爱情故事,就像我们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这样的爱情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因此这一版比较现代的解读也显得非常合适。这样的制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更反映了我们对于不同风格艺术的不断探索。”
此外,此番《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上演,国家大剧院邀请到中国台湾著名指挥家吕绍嘉担纲指挥。作为一位深谙德奥各时期音乐的指挥名家,吕绍嘉曾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音乐厅舞台上有过精彩的合作,此次执棒《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则是吕绍嘉首度加盟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这部鸿篇巨制对于吕绍嘉而言并不陌生,十多年前吕绍嘉担任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期间,就曾执棒过这部瓦格纳经典歌剧,并在德国观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这部歌剧给乐团提出挑战的同时,对于歌唱演员的考验则更为严苛,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唱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歌唱家杰·亨特·莫里斯与安·彼得森都有着丰富的瓦格纳歌剧演唱经验。男高音歌唱家杰·亨特·莫里斯曾在大都会歌剧院新版《尼伯龙根指环》中饰演齐格弗里德,女高音安·彼得森则曾与蒂勒曼、彼得连科等指挥大师多次合作瓦格纳歌剧。与此同时,多次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中登台的男低音歌唱家李晓良也将再度回归,在剧中饰演特里斯坦的养父马克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