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一版的《魔笛》施了哪些“魔法”
“这部《魔笛》有魔性!看完它之后,会觉得以前看的歌剧都太无聊了!”7月21日至23日,由德国柏林喜歌剧院携手英国1927剧团共同制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昨天,记者走进后台探访这部《魔笛》的奥秘。
作为莫扎特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之一,《魔笛》在今天也是世界各地歌剧院的常演剧目。与众多经典版本相比,柏林喜歌剧院玩出了“新花样”,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传统的歌剧演出,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新颖又美妙的感受。
剧组工作人员先带大家参观了《魔笛》的后台,不同于大多数布景繁重、舞美豪华的歌剧,《魔笛》的演出,只有一块巨大的白板占据了整个舞台;后台化妆间里,无论男女老少什么角色,演员们都将自己的脸涂成白色……台上台下的种种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当场灯拉下,现场乐队伴奏响起,投影仪的灯光打向白板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舞台上一切变得多姿多彩起来,魔笛在空中飘浮,花儿在身边缓缓绽放,粉色小象在天上飞翔,演员有时会出现在高六米的台子上来一段屋顶逃生,所有的一切都超乎想象,如同充满神秘感的黑色童话。
除了想象力爆棚的丰富视觉风格,这版《魔笛》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上世纪20年代默片的表现手法。剧中的“捕鸟人”帕帕基诺酷似“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帕帕基娜让人联想到路易斯·布鲁克,而在大反派摩罗身上不难看到诺斯法拉图的影子。原本在德语歌剧中的对白,在这里通过演员的眼神、肢体动作展现出来,这种默剧式的表演就像是艺术创作中留白的手法,给予在场的观众以无尽的体味空间。
这一部“会唱歌的默片”就像一本巨大的童话书,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让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歌剧与童话的奇幻旅程:从塔米诺和帕米娜深情的咏叹调,到帕帕基诺欢快的民间小调,从萨拉斯妥深沉的男低音,到夜后华丽的花腔女高音,一首首经典的唱段,一幕幕新奇的画面,共同组成了童话般的作品,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
导演托比亚斯坦言,最初团队在制作这部歌剧时是有不少压力的,都希望能跳出思维惯性演绎这部经典歌剧,更形象地诠释这个童话故事,并且制作出一部老少咸宜的歌剧。“我们邀请英国1927剧团加入这部剧的制作,是因为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与这部剧荒诞的剧情和超现实主义不谋而合。”于是在两年多的钻研下,这部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以动画形式呈现的《魔笛》将原作中“荒诞、矛盾、幻想、魔法和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元素及音乐精神,生动地传递出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配合动人的音乐和演唱,都让人心醉不已。
“太好看了!如果我少年时代看过这个戏,也许就会成为歌剧发烧友了!”剧评人奚牧凉看完《魔笛》后惊叹不已。另一位剧评人张征则形容:“当莫扎特经典歌剧《魔笛》以一种最富童趣和想象力的样子呈现在眼前,动画与角色配合妙到毫巅,音乐和演唱又好听得冲破天际,置身在剧场里的每一秒钟只能用‘幸福’两个字才能形容!”本报记者 王润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