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改编无法取代经典阅读

作者:张学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07-26 13:14:38

【文学经典阅读调查】

作者:张学军(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为“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项目的一个子课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对文学经典判定标准的认知中,思想深度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看重的主导性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比如,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道单选题:“有人认为金庸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堪与鲁迅比肩,呈‘双峰并立’之势,对这种观点您有何看法?”对此,4.4%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不同意,金庸作品的成就再高,也无法摆脱其媚俗性质,把金庸与鲁迅相提并论,体现了价值观的极度混乱”,有12.3%的人选择“基本不同意,‘金庸热’只是暂时现象,鲁迅作品及其精神则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永久财富”,还有55.0%的人选择“有所保留,金庸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高峰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把他抬到与鲁迅同等的地位则不太恰当”。不管“有所保留”还是“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被调查者的关注点都是作品的思想精神方面,由此体现出大学生对以鲁迅和金庸为代表的雅俗文学的文学价值,在认同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正在于雅俗文学思想文化内涵的深浅。

在如何看待文学经典被颠覆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次文学”在经典的普及、大众化和延长经典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包括影视改编在内的“次文学”,往往是各取所需地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因而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经典原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所以,它虽然能够极大地扩展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但并不能取代文学原典的阅读。

作为人类精神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共生性使文学生产和文学经典的改编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护卫文学经典的价值,提升文化产品的品位,形成互动共生的良好文化场。而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在阅读中对人类丰富性和深刻性的探寻也是任何形式的改编无法代替的。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