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8月19日电(胡小丽)“温柔”是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时常强调的一个词,而这也是他处理这部影片时抱持的心态。不穿插历史画面,不配旁白,极少的背景音乐,没有戏剧般的冲突,有的是一群耄耋老人日常的生活:吃饭、睡觉、看电视、打牌、喂猫……《二十二》从头至尾都很平静,甚至还有暖人的笑与儿时的童谣。
据了解,《二十二》记录了一群老人的晚年生活,她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历史身份——“慰安妇”被联系在了一起,片名则源于2014年中国内地“慰安妇”幸存者人数:22位。
图为:纪录片《二十二》中的老人。 片方供图 摄
早在2012年,当幸存者的数字还是“32”时,导演郭柯就拍摄了一部短片《三十二》,记录了老人韦绍兰与她的中日混血儿罗善学的故事。当时的郭柯为了将《三十二》拍得“打动人心”,会刻意使用一些拍摄技巧来达到某种效果。
“后来我也在反思,其实这对老人不太尊重,因为你是在让老人替你表达。”这是郭柯后来几乎摒弃一切技巧来拍摄《二十二》的原因。在他看来,“尊重”是先于一切的,甚至不惜牺牲影片的某些商业价值。其次,则是真实。
在影片中,有不少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空镜头,比如墙壁上秒针“滴答”的挂钟以及夏季异常“凶悍”的暴雨等。据郭柯解释,穿插这些镜头,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有时间去思考上一个镜头传达的一些情感,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我去到老人家里面现场看到的环境就是这样,我会看看她们家里面桌上摆的是什么,窗外看起来是什么样,我就是把我的真实感受给呈现出来。”郭柯说。
图为:《二十二》剧组与老人合影。 片方供图 摄
他直言:“我辜负了这个题材,但我没有辜负老人。”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郭柯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心态的转变缘于他和这群老人长时间的相处。两部影片的拍摄,让他自然地与其中的许多老人都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他反复强调“她们是非常可爱的老人”,并且相信“任何一个人和她们接触都会喜欢她们”。
“我们这个团队跟老人相处的几十天都非常愉快。”郭柯回忆起了拍摄期间许多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山西的老人李爱连因为郭柯称赞她的炸馒头片好吃,往后她就每天和孙子早起炸一大盘的馒头片分给剧组里的每一个人。
湖北的毛银梅家后院种了许多栀子花,她每天都会把那些花摘到桶里,让剧组的每个人都带上一朵,“然后我们每天就闻着栀子花香,陪伴着她。”郭柯回忆道。
“韦绍兰老人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去看她的时候给了她500块钱,我们走的时候,她又给了我们四人每人一个红包,每个放了100元。”郭柯还提到韦绍兰会和他一起吃饭,跟着他坐车到镇上逛街,面对镜头与他合影时,会露出腼腆的笑。
他从这些点滴中深切地体会到老人们的善良、真诚以及对他的信任,这让他“不忍心去伤害她们”。
图为:李美金老人请吃粽子。 片方供图 摄
郭柯不希望观众再只以“慰安妇”去标签化她们,而是能通过影片以及一些背后的故事感知到她们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并且是一群“非常可爱的老人”。
“也许你们(在看这部影片时)会流泪,但这种流泪是温暖的,是内心被触动的流泪,不是那种伤心的流泪。”郭柯希望通过《二十二》来打破大部分人对这个群体固有的刻板印象,并从老人们安静的日常中感受到她们的可爱与鲜活。
这是郭柯的温柔,他相信观众也会以温柔的方式去重新认识并回应这些老人,“我们温柔地看她们一眼,关爱她们,保护她们,这也是一种铭记历史的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