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阿凡达》风的电影

作者:周舫 来源:上海电视
2017-08-26 15:06:13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熟悉的吕克·贝松作品,莫过于《第五元素》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了。这位风格多变、从不甘心把自己的创作拴在单一类型上的导演,现在又带来了一部新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在《星际特工》之前,吕克·贝松拍摄了具有哲学意味的《超体》,《超体》在去年引起不少关注,被认为是一部独具个性的科幻作品。现在看来,《超体》也是吕克·贝松为拍摄《星际特工》所做的一次正式练习,后者才是他筹备多年、准备大展身手的一部作品。

有关星际电影,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派拉蒙影视的《星际迷航》、诺兰的《星际穿越》等等,已经勾勒出一个成熟的星际文化框架。在此框架之下,能帮助吕克·贝松突围的,或是他的法式浪漫想象力、恰到好处的哲学思维,以及他对商业电影屡试不爽的新锐尝试。

在星际文化创新上,《星际特工》的确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以令人赞叹的场景设计与镜头展现,刷新了观众对于星际的想象,无论是人类未来的新诺亚方舟——阿尔法城的城市景貌,还是可以自由穿越的沙漠大市场与千星之城街巷,都满足了观众对于未来星际生活的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某种逼真性,它使得观众确切地相信,吕克·贝松是在展现未来真实的虚拟生活场景。

《星际特工》不同于其他的星际电影,如果寻找类比对象,它更接近于《阿凡达》的表达。《阿凡达》的瑰丽景象,以及它融合了自然、生命与未来三大元素的叙事气质,都良好地呈现于《星际特工》中。据说《星际特工》的特效镜头比《阿凡达》还多七百多个,2.1亿美元制作费有1.6亿花在了特技上,好在花钱花到肉痛的吕克·贝松,近乎完美地把他脑海里的星际景象转移到了银幕之上。

和《阿凡达》一样,《星际特工》也是胜在情境先行,这是吕克·贝松聪明正确的地方。观众看星际电影,首先关注的,不再是主角形象和情节进展,而是把第一注意力放在情境营造方面。为了让观众确信,28世纪的人类生存浪漫与危机共存,吕克·贝松为阿尔法城设计了周密的太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能让挑剔的处女座也能感觉到满意;设计了三千多个外星人形象,虽然观众在目不暇接的观看时,最多能记得其中的十来个甚至三五个,但作为背景的数量庞大的外星人,还是制造了强烈的未来感,能够让人身临其境。

在完成足够的情境铺垫后,吕克·贝松使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情节来撞击观众神经。《星际特工》由几场大戏构成,分别是珍珠人星球遭遇毁灭、令人眼花缭乱的平行时空的AR抓捕、蕾哈娜的变装以及变身表演秀、最后的大拯救结局……吕克·贝松用完全商业化的手段,串起了主情节,当然也没忘记用“变身兽”这种可爱的小生物,来撩动观众的柔情。可以肯定的是,《星际特工》是一部刷新了观众对星际电影固有印象的作品,走出了星际电影创作进入模式化难以突破的困境,在星际电影想象力方面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创作者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心血。

吕克·贝松对美式超级英雄电影的反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尽管“特工”二字被写进了片名,它仍然不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作为男一号的戴恩·德哈恩,放置于整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一名太空导游者的角色。《星际特工》真正的主角是吕克·贝松,影片传递的,是他童年时由星际漫画所引发的太空想象力,是经过他用哲学思维消化咀嚼过的生命体验,以及他对人类精神的未来价值的终极思考。影片最终落脚于戴恩·德哈恩违抗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转身站到公平正义一方,也是大爱的表现。虽然对爱的描写笔墨并不多,但显然,《星际特工》的核心故事,还是在讲述哪怕远到几个世纪之后,人类那颗最原始也最纯真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