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 荡气回肠——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京首演成功

2017-12-29 14:34:03

2017年12月28日和29日,来自黔南的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民族剧院隆重上演。舞剧中所弘扬的至纯至善的品质和捍卫家国尊严的勇气,凝聚的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们娴熟到位的表演,以及神秘新鲜的民族文化符号,都深深感染了首都观众,用高远的立意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为北京岁末的演出画上圆满的句号。

家国天下 荡气回肠——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京首演成功

《木楼古歌》出品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也一直进行《刺梨花红》这样的精品节目创作的都匀歌舞剧团。整部舞剧以水族少女阿诺棉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寇进军黔南的时代背景下,将水族民众用生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娓娓道来。演出吸引了众多民族文化研究学者、非遗文化保护学者、编导、表演艺术家等业内人士和大批的普通观众。大家纷纷表示,纵观近几年的演出市场,这样一部拥有民族风骨、文化深意和饱满人物形象的舞剧实属难得。很多人在看到水族人民用生命捍卫民族文化和家国尊严的部分时都流下了眼泪,还有的观众说,看到舞台上的阿诺棉,有时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水族的李清照,将文化留存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据了解,《木楼古歌》是首部将“水书”作为载体的舞台剧目,必将会成为水族民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舞剧的主创人员也表示,借此次进京演出的契机,力争将《木楼古歌》打造成黔南的又一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精品剧目,为水书申遗工作创造厚重的砝码,扩大黔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家国天下 荡气回肠——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京首演成功

民族文化为根,滋养艺术枝繁叶茂

如果要给《木楼古歌》打标签的话,“民族文化”是最耀眼的一个。演出背景中的一字一符、演员的一招一式都植根于水族风情。演出的剧本出自于水族老作家之手,导演组曾先后多次深入三都县都江镇坝辉村羊瓮寨、怎雷村了解当地民俗民风。

民族文化一直是众多艺术形式,特别是歌舞表演的重要“养料”。老一辈的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就曾经多次表示过水傣民族的成长经历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影响,而一直从白族原生态歌舞中获取艺术灵感的孔雀公主杨丽萍以《云南映像》系列为阵地,俨然是云南大理的“代言人”,近年来还在为民族文化消亡之快扼腕叹息。放眼海外,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度,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传承之间的“博弈”也从未停止过,甚至某些全球的首饰品牌在强势进入印度之后,都不得不在设计上向本地文化做一些妥协,融入传统视觉图案的元素。

家国天下 荡气回肠——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京首演成功

民族文化自信,唤起“非遗”保护意识

《木楼古歌》中的重要线索“水书”是水族文化的集大成代表,是首次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展示给大众,这对于唤起人们对这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据有关统计,世界上的语言平均每两周就会消亡一种,速度比野生动物更快。目前留存状况也不容乐观的“水书”是与甲骨文同期的古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系之一。阿诺棉和她的族人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水族文化的重要产物“水书”,他们与进行文化侵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维护了民族尊严和文化遗产,这样的气节与勇敢精神势必能带给人满满的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字是传承和记录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维系一个民族情感的纽带。当如潮水般的北京观众走出剧院,能够记得千里之外共生共存的水族地区还有那样神秘和珍贵的文字,还能被那样一段往事感动,就不枉为《木楼古歌》在台前幕后忙碌的身影与时光。

家国天下 荡气回肠——首部水族题材舞剧《木楼古歌》在京首演成功

基层文化战线,保证艺术精准传达

《木楼古歌》是十九大召开后贵州省首部进京展演的舞剧,十九大报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木楼古歌》从排演开始,更是一直得到了黔南州文化、民宗部门的指导,不仅体现了他们不忘初心,繁荣民族文化的决心,还用他们日积月累的在文化领域的工作经验,保证了民族文化元素在演出中得以准确和生动的体现。

舞台演出,特别是像《木楼古歌》这样很容易受到感染和代入感的舞剧,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相互成就,也是得益于黔南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黔南州民宗委的指导。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实施计划和纲要,黔南州文广新局、黔南州民宗委总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问世。而此次组织水族题材的首部舞剧《木楼古歌》进京展演正是不忘初心,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舞剧《木楼古歌》是一部打造黔南民族文化品牌,通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对这部舞剧的期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传承,发展,真正的将民族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展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