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再巡上海,演员用中文唱《茉莉花》应景春节

大年初三晚,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开启了一连15场的演出。此次来上海演出,恰逢中国新春佳节,剧组特意加入了中国元素——洛朗·班在剧中用中文唱起中国民歌《茉莉花》,给观众带来不小的惊喜。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再巡上海,演员用中文唱《茉莉花》应景春节

来源:东方网    2019-02-08 11:45
来源: 东方网
2019-02-08 11: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东方网记者郁婷苈2月8日报道:大年初三晚,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开启了一连15场的演出。红蓝交织的光线中,小提琴手在华丽的帷幕前奏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第二乐章》,接着乐曲如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全场。小提琴手望向虚空,轻轻地说:听啊,他在回应我们。大幕升起,《安魂曲》奏响,掌声雷动。

2018年1月2日至21日,这部法语音乐剧曾在上海连演24场,场场爆满。观众从全国各地“打飞的”来看,甚至有观众一连买了24场门票,在剧院附近租房子住下,因为“每一场都不一样”,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场。时隔短短一年,《摇滚莫扎特》再次来到了上海,它迎来了不少新的观众,当然也不乏已经看过不止一场的老观众,大都是年轻女性。她们画着和莫扎特的扮演者“小米”米开朗基罗·勒孔一样的烟熏妆来到现场,她们熟悉每一首歌的旋律,为每一个高潮欢呼。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讲述莫扎特闯荡音乐世界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重重艰难,从故乡萨尔茨堡到曼海姆,再到巴黎,最后来到维也纳,他的音乐才华冲破了权势和成见的桎梏,超越时代纸醉金迷的锈蚀,在燃尽生命的追寻中,他将缪斯的垂青探囊而取。

2009年9月,《摇滚莫扎特》在巴黎首演后引起巨大轰动,随后在法国各地、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巡演都大获成功,《摇滚莫扎特》音乐剧专辑在法国音乐专辑榜上榜20周,成为全法销售冠军。古典与摇滚的碰撞火花四射,让《摇滚莫扎特》被誉为“整个音乐剧界的一次真正革命”。

当乐队在台上奏响击打人心的旋律,当扮演萨列里的“老航班”洛朗·班激情唱响《美好的痛苦》《杀戮交响曲》《胜利的牺牲品》,当“小米”米开朗基罗·勒孔唱起缠绵的《纹我》,当演员们高歌着冲向观众席,当《纵情人生》的高潮段落砸向人群——舞台与观众的边界、音乐与人生的边界都消融不见了。

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不断拓展,观众的口味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在百老汇音乐剧之外,德语音乐剧、法语音乐剧、西班牙音乐剧等小语种音乐剧都在中国开辟出了自己的市场。米开朗基罗·勒孔和洛朗·班等主要演员,已经在中国赢得了大量的拥趸,他们近两年常常来到上海和北京开演唱会,与中国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洛朗·班的中文也说得越来越溜了。

为了赢得中国观众的青睐,《摇滚莫扎特》在中国的演出增加了更多场景,加快了剧情节奏。“因为中国的观众们习惯于宏大制作的音乐剧,比如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所以我们也力求让我们的作品更加恢弘。”洛朗·班说。此次来上海演出,恰逢中国新春佳节,剧组特意加入了中国元素——洛朗·班在剧中用中文唱起中国民歌《茉莉花》,给观众带来不小的惊喜。

(郁婷苈)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