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剧成长更需“尊重与扶持”

近日,由腾讯影业联合画外、凡影所做的《2018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公布,青年编剧群体的生存发展现状引发公众热切关注。另一方面,在积极进行舆论导向、呼吁观众关注和理解青年编剧的同时,青年编剧自身也要调整心态、提升硬功、自尊自强。

青年编剧成长更需“尊重与扶持”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2-11 08:15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2-11 08: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由腾讯影业联合画外、凡影所做的《2018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公布,青年编剧群体的生存发展现状引发公众热切关注。该报告选取了153位青年编剧为样本,通过对调查对象为期半年的数据搜集、整理及研究,结合业内深度访谈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诚然,该报告筛选的样本和选取的角度方面都较为有限,但仍不失为了解青年编剧群体的重要参考。其背后彰显的当下青年创作者的个性、特色、创作成因与创作困惑所在,既反映着文化产业发展中青年生态的闪光点,也呼吁更多人去关注青年编剧的成长盲区与艺术扶持弱项。如何真正改善青年编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为其提供更好的创作条件和成长空间,还需从情感上的关怀、舆论上的关注、对编剧行业所创造价值的行业尊重等方面,为青年编剧的创作和成长提供长期而有效的扶持。

事实上,虽然编剧是影视作品故事内容创作的核心,但相较于导演、演员等“高光职业”,编剧行业依旧显得有些过于低调和边缘。在大众印象里,生活自由、收入颇高的青年编剧们,其真实的生活现状似乎远不像公众预期中那么光鲜。事实上,青年编剧们不仅未能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关怀,还时常要面对创作博弈、维权苦旅、口碑压力等身心负荷。

作为资历尚浅、作品量小、机会较少的青年编剧,创作话语和薪资收入一般很难得到保证,即便作品有些名气,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但编剧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肩负着记录生活、书写时代的重任。一个时代的青年编剧所开展的创作,实际上也彰显着当下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表达的社会生活语态和文化趣味模式。其生存状态的优劣、成长水平的高低、得到关注的多寡,显然对其创作的艺术品质和视角的呈现有所影响。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完善和舆论引导等方式,保障青年编剧的成长空间和基本权益,令青年创作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不至于瞻前顾后。

不可否认,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知名高校、影视公司与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青年编剧扶持项目呈现向好趋势,中国视协青年编剧扶持计划、国家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等官方扶持项目开展多年、成效显著,NEXTIDEA青年编剧大赛、香蕉影业新编剧圆梦计划等影视公司编剧新人发现计划等将优秀的青年编剧作品及时与产业对接、实现共赢。然而,青年编剧的发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对青年编剧而言,系统而长期的思想引领、创作实践、艺术交流、生活体验,都是扶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项。而此类关注和扶持,绝不能是一时之功。

另一方面,在积极进行舆论导向、呼吁观众关注和理解青年编剧的同时,青年编剧自身也要调整心态、提升硬功、自尊自强。从郑正秋、夏衍、田汉等老一代编剧开创的黄金时代,到刘恒、邹静之、刘和平等行业前辈打造的荧幕经典,再到汪海林、宋方金、余飞等人致力于推动编剧行业地位提升的不懈努力,当代的青年编剧成长的客观条件正在不断改善,各式各样的编剧大赛目不暇接,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在得到关注和扶持的同时,青年编剧唯有在商业的风浪中不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始终坚守创作初心、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令青年一代编剧真正收获尊重和认可。当代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必须时刻谨记,赢得尊重还需要自尊自重,获得扶持更需要砥砺坚持。

(作者:覃皓珺,系文化评论人)

(王漓鹂)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