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 促非遗保护传承

去冬以来,由敦煌市文化馆和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敦煌剪纸培训班,新加入了70多名学员,敦煌市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累计达100多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春节演出活动自2009年开展以来,已举办包括七届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和两届敦煌曲子戏展演和一届敦煌曲子戏个人争霸赛。

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 促非遗保护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2-13 18:1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2-13 18: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促非遗保护传承

图为敦煌社火比赛。张晓亮摄

(新春走基层)甘肃敦煌传统民俗扎堆“春节档期” 促古老非遗保护传承

中新网兰州2月13日电 (冯志军 周斌全)“欢乐之春”社火赛、“鞭牛迎春”打春牛、“翰墨咏春”送春联、“梨园之春”戏曲颂等传统民俗“文化大餐”,今年春节期间在甘肃敦煌密集上演。包括12个系列、130余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非遗技艺展示,使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图为敦煌社火闹新春。 张晓亮 摄

敦煌市委宣传部13日发布消息称,春节期间一系列“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文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升民众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民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敦煌车马如龙、商贾云集、一片繁华,元宵灯会,更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

敦煌剪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小巧的剪刀,一张或丹红或多彩的纸张,在精心的构思、灵巧的双手下,变成了形式各异的喜花、灯花、衣饰花、窗花、形态丰美的反弹琵琶和飞天仙女……在敦煌,剪纸艺人和爱好者们拿起剪刀,剪出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

据了解,敦煌藏经洞就发现过唐代的剪纸作品。如今,敦煌剪纸艺人手中衣袂风动的飞天、线条流畅的菩萨、翩翩起舞的乐伎等剪纸作品,无不栩栩如生、精妙绝伦,展现了敦煌艺术的无尽魅力。

去冬以来,由敦煌市文化馆和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敦煌剪纸培训班,新加入了70多名学员,敦煌市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累计达100多人。

以上作品,由敦煌市文化馆收集整理,在春节期间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展出,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年画,又有反映敦煌文化元素的飞天,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浓的年味儿,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更是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敦煌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尤其是在作为文化遗产活态部分的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新建了“非遗”展示中心,建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管理示范点,设立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收录命名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达到81人,组织举办各类“非遗”论、展、演等活动千余场次,初步构建了体现敦煌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春节演出活动自2009年开展以来,已举办包括七届敦煌曲子戏大奖赛和两届敦煌曲子戏展演和一届敦煌曲子戏个人争霸赛。通过比赛、展演、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的传承人群已达上千人,民间自乐班社30余个,编演的传统优秀经典剧目及新创剧目总数达80余个。(完)

(冯志军 周斌全)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