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天桥小年庙会落幕 京韵年味大受好评

2019年2月2日,在浓浓的年味和满满的京韵中,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北京市曲剧团承办,天桥剧场、老舍纪念馆、老舍文艺基金会协办的第五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五届天桥小年庙会落幕 京韵年味大受好评

来源:中国网    2019-02-20 14:14
来源: 中国网
2019-02-20 14: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2月2日,在浓浓的年味和满满的京韵中,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北京市曲剧团承办,天桥剧场、老舍纪念馆、老舍文艺基金会协办的第五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文化节举办期间,大批市民和游客来到北京天桥剧场逛庙会,赏曲剧。大家多是阖家出行,携儿带女,一起体验京派文化,在寒冬中营造出一番难得的闲适惬意。

天桥小年文化庙会已经成功举办五届,这块响当当的金招牌成了京城冬日一桩大事,市民们也习惯于每年小年逛天桥庙会、看北京曲剧、听民俗讲座、观非遗展示。在“祈福纳祥 欢度小年”主题下,本届庙会盛况更胜以往,参与民众交口称赞,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都被“小年庙会”刷了屏。

赏曲剧 老舍经典仍受追捧

今年的北京曲剧优秀剧目展演推出了《四世同堂》《龙须沟》和《正红旗下》三出老舍先生的 经典大戏,国人耳熟能详的名作经过巧妙新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吸引了大批观众捧场。

剧迷马先生观看了整场《四世同堂》,他表示:“以前看过话剧版《四世同堂》,老戏骨的演绎让我很受震撼。这次来看北京曲剧版,觉得构思更巧妙,舞台形式简洁,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突出,无论说还是唱,演员举手投足间都是纯正的老北京味儿,很见功力。”

王先生带着上高中的女儿第一次来看了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出乎他意料的是女儿竟然深深地喜欢上了北京曲剧,在2月2日女儿又观看了北京曲剧《正红旗下》,还依然恋恋不舍的离场,女儿告诉爸爸她喜欢北京曲剧的唱腔,曲调生动,活泼,吐字清楚,喜欢演员的表演饱含感情,很想尝试学唱北京曲剧 。

  品民俗 文化讲座吸粉众多

备受老百姓欢迎的民俗讲座依旧每天座无虚席,在专家妙趣横生的讲解中,观众们学到了老北京过年的规矩,也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少老理儿、老讲究,可谓是收获满满。

很多全家老小专门来到天桥庙会听专家讲座,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京派文化,也感受到了民俗大师博学谦和的一面。现场老人、孩子问的各种问题,专家都能给出既专业又诙谐的解答,让老百姓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

买节礼 年画福字琳琅满目

此次庙会活动邀请了北京民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携带料器现场献艺。老百姓怡然自得地观赏剪纸、年画、画兔爷、捏面人的制作过程,小朋友们更是每天都排起长长的队伍去亲手尝试画兔爷、写福字等活动。

市民陈先生和老伴儿带着小外孙女在展区逛了好几圈,小姑娘一会儿学剪纸,一会儿画兔爷,在每个摊位流连忘返。陈先生说:“这个庙会特别适合带着孙辈儿来玩,室内暖和,有吃有玩,还能买到不少我小时候玩过的玩意儿,我觉得特别好。”小朋友捧着手里的兔爷说:“这个是我自己画的,我还给它画了蝴蝶结,我要一直留着它!”

在剪纸展区,每天都有很多爱好者跟着剪纸大师一起学金猪窗花,亲手做点儿装饰品让新年过的更有年味儿,也更有合家欢的趣味。

在观众的喝彩中,在会员的掌声中,在市民的笑声中,今年的庙会圆满落下了帷幕。这是一届合家欢乐庆吉祥的盛会,也是一场大地鎏金万象新的欢聚。来年,让我们再度相约天桥剧场,相约小年再见!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