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证实河南安阳辛店遗址为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造基地

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和铸造陶范、陶模日前在河南安阳辛店遗址被发现。本次发掘出土陶范能够辨识的器物包括鼎、簋、尊、觚、爵、斝、卣、觥、盉等大型青铜礼器。纹饰主要有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蕉叶纹、乳丁纹、菱形纹、弦纹、三角几何纹、圆涡纹、三角蝉纹等十几种殷墟时期青铜器常见纹饰。

考古发现证实河南安阳辛店遗址为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造基地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2-27 08:39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2-27 08: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资料照片

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和铸造陶范、陶模日前在河南安阳辛店遗址被发现。“从目前河南安阳辛店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内发现房基、道路、灰坑、窖穴、水井、烧土面、窑炉、熔炉遗址等遗迹无不与铸铜有关。”2月26日,河南省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向记者介绍,遗址内已出土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模、芯总数约有5000块,与铸铜有关的磨石、骨锥、青铜削(刀)等工具有上百件,充分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商代晚期大型的青铜铸造基地,其生产规模和遗址范围可能要远远大于殷墟遗址内所发现的其他青铜铸造遗址。

辛店遗址发现于2016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部。经2018年考古勘探调查,遗址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长750余米,总面积约0.9平方公里。遗址西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直线约10公里,北距漳河8.2公里。辛店遗址一共进行过两次发掘。2016年第一次发掘,发掘区位于辛店遗址整体范围的北半部。遗址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大量商代房基、灰坑、墓葬、窖穴、井以及和铸铜相关的窑址等遗迹,出土有铜器、陶器及大量陶范、炉壁、磨石等与铸铜有关文物。2018年5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阳市中华路拓宽工程,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对中华路拓宽工程占压的遗址进行发掘。

通过2016年和2018年两次对辛店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勘探,根据遗址地层关系和遗址、墓葬内出土陶器、陶范、青铜器等器物的特征,初步判断该遗址属于商代晚期,但部分遗址的使用年代可能在商周之际,少量墓葬可明确属于西周时期。

“辛店遗址位于殷墟遗址核心区的东北约10公里,但其文化内涵与殷墟遗址基本相同。”孔德铭说,通过2018年对辛店遗址的文物勘探调查,基本了解了辛店遗址的范围约有90万平方米,遗址范围较大,遗迹分布密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时代跨度长,出土文物种类多,价值高。甲骨文中有“商邑”“大邑商”的记载,辛店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展示了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的范畴,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布局、范围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本次发掘出土陶范能够辨识的器物包括鼎、簋、尊、觚、爵、斝、卣、觥、盉等大型青铜礼器。纹饰主要有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蕉叶纹、乳丁纹、菱形纹、弦纹、三角几何纹、圆涡纹、三角蝉纹等十几种殷墟时期青铜器常见纹饰。其中以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蕉叶纹为最多。这些陶范制作规整、纹饰精美、榫卯结构清晰,代表了商代晚期我国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对了解中国青铜铸铜技术起源、发展与繁荣等具有重要价值。

遗址内还发现商代晚期墓葬近100座,墓葬内共计出土青铜礼器有40余件,且种类丰富,这批青铜器上,多见“戈”铭文,专家推测,辛店遗址主体族邑应该就是“戈”族,这一族邑从辛店遗址的二期延续到四期,是该遗址的实际控制者。

孔德铭说,遗址内商周之际具有礼仪性质的、高规格、大规模、大面积连成片的建筑基址的发现,为“殷遗民”迁徙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一遗址内大、中、小型建筑基址、墓葬与铸铜作坊相互叠压,是殷墟时期“居、葬、生产”合一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王胜昔)

(王胜昔)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