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观众 文艺片须放长线

两部风格鲜明的影片《过春天》和《阳台上》近日登陆全国院线,前者由因《钢的琴》“一炮而红”的导演张猛执导、“当红小花”周冬雨出演,而后者刚一上映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文艺片票房遇冷,很多人把问题归结为口碑传播的不足和宣传策略的问题。

赢得观众 文艺片须放长线

来源: 中国艺术报
2019-03-21 08: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两部风格鲜明的影片《过春天》和《阳台上》近日登陆全国院线,前者由因《钢的琴》“一炮而红”的导演张猛执导、“当红小花”周冬雨出演,而后者刚一上映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有着还不错的自身条件,也没有身处竞争激烈的热门档期,这两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却同时遭遇了排片场次和票房的惨淡——上映五天的《过春天》票房仅有775万元, 《阳台上》则仅有368万元。

原因不难理解,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们属于比较“小众”的文艺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火热的票房数据下,文艺片市场遇冷几乎成了电影行业的一个“慢性病” :很多真正“走心”的、在电影点评网站上有高评分的文艺电影,票房往往并不理想;反而是很多节奏紧凑、“走感官”的商业电影,即使电影本身漏洞百出,也可以轻轻松松地赚个盆满钵满。

据媒体报道, 《过春天》在北京某影院每天仅有4场排片。 《阳台上》更惨,上映首日仅有3场排片,结果一共只有7位观众,“第二天排了一场,没有上座率,第三天排片经理就给撤下了” 。

文艺片票房遇冷,很多人把问题归结为口碑传播的不足和宣传策略的问题。以过往的经验看,“小众”的文艺电影通过口碑传播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并取得票房成功,也不是没有先例。讲述“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就通过观众的口耳相传引来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过亿票房。但这仅为极少数的个例,单纯凭借口碑让文艺电影在票房上“起死回生”并不容易。而从宣传的角度来看,文艺电影的宣传策略貌似也并不好找。去年年底, 《地球最后的夜晚》借助“独辟蹊径”的宣传手段,在上映首日即获得2亿6000万元票房,然而随着“看不懂”“太文艺”“骗子”等如潮水般的指责声,该片票房迅速崩塌,上映第五天只剩10万元票房。“不算光彩地赢得了票房” ,却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很多专家指出,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过度宣发”最终伤害的还是文艺片本身。

文艺片票房遇冷,并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宣传手段的问题。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进电影院不是去朝圣,而是去消遣的。 ”不能否认,商业电影所带来的丰富的娱乐元素更易让观众体验到情感或感官的快感,虽然文艺片往往会以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直指人心的表现力触动观众,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如商业电影一般刺激,商业电影的确是更能吸引普罗大众的。在当今,“看电影”更多是一种娱乐,而不是“朝圣” 。

文艺片的路该如何走?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最理想的道路,莫过于文艺片观影群体的扩大,各种类型的影片可以相对均衡地发展,但培育和拓展文艺片观众毕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近些年来,以放映“小众”电影为己任的文艺院线在各个城市都逐渐建立起来,各式各样放映文艺片的小型沙龙也越来越多,文艺电影有了更多的放映平台,喜好文艺片的观众也有了更多的观影平台。然而,文艺片观影群体毕竟还是“小众” ,如果只是以文艺片喜好群体为目标受众来进行一时一地地“精准放映” ,效果应该不会太明显。

目前来看,以质量取胜、靠口碑赢取“自来水”虽然不易,但仍是文艺片存活下来的基础。在做到保证质量的同时,文艺电影制作者应该延长自己的生命线,无论是通过文艺院线的长线放映,还是在线上视频网站上进行收费放映,文艺电影制作者应该将自己的目标受众看得更“散”些,以有着纵向效果的口碑效应来唤起更多人的“文艺感” 。

(陈莉)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