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有了新变化

“请您稍等,待书籍信息录入系统后就可以借阅了。拆封新书、为图书编码、录入系统、贴上王府井图书馆标识……约30分钟后,李同学顺利地以借阅形式拿到了刚拆封的新书。费巍说,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或读者家中。

公共图书馆有了新变化

来源:千龙网    2019-03-29 08:34
来源: 千龙网
2019-03-29 08: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018年12月8日,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永丰馆二楼多功能厅里,大山雀自然学堂主讲人张海华正在为大家梳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物学传统,观众听得入了神。

宁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出一周活动预告,“天一约读”“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天一音乐”“天一童读”等多个栏目,覆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现在,宁波图书馆由原来一年200场活动增加到一年近900场。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做好文化传承。”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徐益波向本报介绍。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基本服务,还需要“美好服务”,“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等应运而生,设施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据了解,2019年即将建成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里,将建有音乐图书馆、苏州文学馆、设计图书馆、数字体验馆等,进一步提升公益性讲座、展览、培训的服务水平,通过文化超市、休闲书吧等服务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图书馆迈向智能化

依次点击“图书-一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苏州市图书馆馆长助理费巍告诉本报,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费巍说,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或读者家中。

随着科技发展,公共图书馆正在变得更加智能。2018年12月12日,无人值守的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郑州市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读者通过它可以“刷脸”借书、扫码还书。此外,国家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等也纷纷启动人工智能借阅服务,智能服务系统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李国新认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及公共图书馆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责任。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快,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