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当随时代 传承历久弥新

李可明的伯父李廷怀是知名的陶瓷艺术大师,1975年至今,一直从事汝窑的恢复与发展工作,曾任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二厂厂长。何鹏飞还探索发展了“何漆坊”品牌,尝试研制了一批限量版、个性化、实用型的剔犀产品,如茶杯、香炉、首饰等。

工艺当随时代 传承历久弥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9-05-28 08: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工艺当随时代 传承历久弥新

田静“承瑜”系列

汝瓷新品“壹盒汝猪”

丰同裕真丝草木染围巾

  瓷胎包银剔犀茶杯

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趋向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传统文化复兴、传统工艺振兴最根本的动力。如何使传统工艺走进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所有传统工艺从业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统工艺振兴案例汇编丛书”的第一部《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陈岸瑛编著)正式出版,该书收纳了全国范围内20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工艺振兴案例。这些案例讲述了部分传承人和传统工艺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对于传统工艺行业的开拓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也具有参考价值。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摘登其中的部分案例,以飨读者。

精研材料 提升技艺

——建水紫陶田记窑的“圈粉”秘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一个至今交通仍不太便利的县城,新世纪以来却以紫陶茶具闻名全国。田波(1973年生)和田静(1977年生)兄妹恢复了传统的炼泥和柴烧工艺,创立的“陶茶居田记窑”已成为引领建水紫陶行业向前发展的标杆。

陶茶居田记窑每隔一段时间会烧一次窑,每次开窑前,窑炉里的茶具基本都被全国各地的客户和经销商订购一空,还有不少藏家特地从外地赶来,参加开窑仪式和品茶论陶的雅集。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材料和工艺的精细研究,对工艺流程的一丝不苟。他们亲自到山上挑选泥料,手工分拣后研磨为粉,搭配不同色泽的泥料,在水缸中浸泡,经过反复筛洗,封存入袋沥水阴干,然后在阳光下晾晒,去水排气,入窖收藏,经过至少两年才投入使用。手工料与机械料效果完全不同,用这种泥料烧制出来的茶具,成色自然,窑变丰富,饮茶口感上佳。

陶茶居田记窑近年来有两套茶具特别受消费者青睐,一个是“璞炻”系列,一个是“承瑜”系列。在国内的陶瓷小作坊,这种系列化的设计思路是比较少见的,通常只是单件作品的创新,很少定期推出系列新品。

“璞炻和承瑜,都属于‘喝茶系列’。”田波解释,“茶壶的设计需要考虑两点:一个是功能,一个是审美。不同的茶类要对应不同的壶,比如璞炻壶就是专门泡高温茶的,如普洱、古树、白茶等。壶的器型不同,对于茶香、出水都会有影响,所以有人是一把壶就泡一种茶,这就可以把壶的用途分得很细。因此设计要定位精准。”

对于审美,田波认为:“我们设计器型时,要结合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是盲目做造型。比如宋代的提梁壶,过去是要放在架子上烧的,今天有人把它做得很小放在桌子上用,就显得不地道了。审美首先要服从功能。此外,入门级的顾客往往喜欢窑变的作品,因为每一个都不相同,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进阶版顾客可能不再那么重视窑变,而是追求某种整体性。再深入下去的话,比如我自己,就会更喜欢色泽上少有变化,更加朴素、更具古朴质感的作品。”

田波、田静一直非常明白该坚守什么,该改变什么。他们说:“我们未来的发展,首要是不变。比如形成了‘璞炻’‘承瑜’两个定型的系列之后,再推出新款也是在原有系列上的微调。治泥的配方、工序,制壶的精致、严谨,烧成的经验总结,这些需要坚持,要精益求精,不能因为销售好就想方设法量产。而可变的就是要针对消费市场作出调整,考虑顾客的接受度。比如,根据顾客的需求,调整套件产品的个数和器物的大小等。”

2017年岁末,陶茶居田记窑举办了一次“藏陶鉴”活动,期待已久的跨年雅集在丁酉年最后一窑开窑前夜拉开帷幕。从各地赶来的陶友、藏家、学者、茶商、经销商代表、茶艺师、花艺师,在陶茶居雅聚数日。藏陶鉴,顾名思义,携藏陶亲赴此会,以藏陶会友。规矩是“所有藏陶必须是赏玩过的,有明显润养痕迹的,这是参与评比的先决条件;评比的也不是作品价格高低,而是主人对作品的养护及体悟”。在“藏陶鉴”活动中,藏家拿出自己珍藏的壶供大家品评,最后还要评奖颁奖。每日晚宴之后,藏家都会到陶茶居品茶赏乐。从昆明来的专业音响师,为每一泡茶配上专门的音乐,同时,还有现场古琴演奏。第二日开窑,依然有一整套程序,焦灼不安的等待,加强了粉丝对出窑器物的期待。

可以发现,陶茶居田记窑销售的不仅是壶,更是给藏家的一份念想。田记窑准确把握了当代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跳脱了“大师”思维,更注意营造企业品牌。而品牌,归根结底来自用户长久不移的信任和爱戴。田记窑精益求精的产品,使人由爱生敬,由敬生爱。

从大师瓷到网络爆款

——廷怀汝瓷“传二代”李可明的众筹实验

如今,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便捷的信息平台和网络终端悄无声息地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传承人意识到,门店销售、代理分销等传统营销方式将不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其成为传统工艺与年青一代消费者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成为摆在传统工艺企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生于1987年的河南省汝州市廷怀汝瓷新生代传承人李可明,借助互联网营销探索了品牌发展的新模式。

李可明的伯父李廷怀是知名的陶瓷艺术大师,1975年至今,一直从事汝窑的恢复与发展工作,曾任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二厂厂长。2004年国营厂倒闭后,年过半百的李廷怀在没有厂房、设备的情况下,借钱贷款,和原汝瓷厂的技术团队成立了廷怀汝瓷研究所,创立了“廷怀汝瓷”品牌。

李可明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艺术设计系,专业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毕业后,李可明独自一人来到北京闯荡。正巧这个时候,伯父的汝瓷企业缺一名精干的经营推广,于是,他便在北京帮忙销售和推广廷怀汝瓷。凭借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研修,他进一步提升了陶瓷制作和设计水平。当他发现原有的汝瓷产品很难在北京打开市场后,便开始建构廷怀汝瓷的子品牌,设计新产品。

其中一个新品牌是“汝醉”系列。借助3D打印技术,李可明复烧了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然后与汝州本地的白酒厂合作,推出“汝醉”酒,在互联网平台上众筹成功,并为之后的创新实践和推广积累了经验。李可明意识到,互联网众筹的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而且能快速检测市场的反应,相当于一种低成本的市场调研。现在,这款酒已推出第二季,颇受市场欢迎。

通过互联网,李可明近距离了解了市场需求,发现原有的大师瓷的生产销售遇到了瓶颈,于是联合了一些年轻的传承人和设计师,共同探索汝瓷发展的新路径。他尝试制作了汝瓷创新产品,比如手镯或拼接感十足的茶壶等。为了迎接己亥猪年的到来,李可明设计了汝瓷茶具新品“壹盒汝猪”。该茶具用喜庆的红色作为外包装,里面包含一壶四杯、一本猪年日历、一只汝瓷小猪茶宠。其中茶壶的钮也是金猪的形状,寓意金猪呈祥。《猪福365》台历则由国内365位知名设计师合力设计。这款贺岁产品甫一问世就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刚发布20天便卖出了2000余套,既有公司订购,又有私人订购;既有线上卖出,也有线下销售。从“汝醉”到“汝猪”,李可明的创新品牌逐渐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新生代传承人的代表,李可明没有返乡创业,而是从外围突破,探索出一条可能的发展路径。他的团队规模很小,但是成本低,便于灵活运作。通过众筹,他不仅淘到了第一桶金,摸清了年青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倾向,也摸清了传统工艺互联网营销的规律。这种尝试,不仅对于“廷怀汝瓷”品牌的发展有益,对于汝州其他陶瓷企业也具有启发意义。

专注于“蓝”的深度开发

——桐乡丰同裕染坊的生产与经营

历史上,中国传统工艺行业曾经涌现出许多名扬四方的老字号,但是到了当代,这些老字号大多衰落或消失了。“丰同裕”蓝印花布染坊却相对幸运,这个百年老字号虽然曾毁于近代的战乱,但在半个世纪之后又得以恢复,走向复兴。

如今,这家老字号的当家人叫哀警卫。2003年初,哀警卫在浙江省桐乡市恢复、重建了丰同裕染坊。染坊占地22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内有博物馆、展示厅、销售厅,观众可体验制版、拷花、扎染、蜡染、草木染色、手工制作等蓝印花布的生产工艺流程。与老丰同裕“管账、司务、店员、学徒”的人员配置相比,现在的丰同裕染坊更接近现代企业的运营模式。丰同裕建立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企业结构,形成了近百人的稳定团队,其中,设计部门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设计院校的人才。从刻版、刮浆、下靛、浸染、刮灰到水洗晾晒,所有的工序都在染坊中完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除了稳定的人员、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外,蓝染的生产条件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老话说,蓝印花布有“三不做”:黄梅天不做,湿气重;夏天不做,石灰、黄豆等防染剂容易腐败;冬天不做,水温过低,不宜染色。现今,生产环境可以用空调等设备进行除湿、制冷、加热等,保证了蓝印花布随时处于最佳生产条件。

以上涉及的仅仅是布匹染制的过程。一件衣服等成品的制作完成,从染料的研制到布匹的加工,涉及不同的工序和工艺,有较长的生产链条。丰同裕从染料萃取、染色处理,到面料加工、成品上市,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从而把握整个生产链条。事实上,植物染料研发的成本远远高于回报,可丰同裕依然坚持研究符合自己要求的染料和面料,从植株品种的选育抓起,严把质量关。目前,该染坊已手工配制出96个色阶的蓝色,其中肉眼可分辨的由浅至深的10个色阶的蓝颜料,已可以批量生产并应用到各类产品中。在颜色实验过程中,哀警卫的研发团队借鉴了日本的蓝染经验,但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建立了自身的色彩体系。

此外,哀警卫还派专人探访、聘请浙南的民间艺人作为技术人员,收集整理流落民间的彩色拷花精品,通过分析彩拷花版、制作工具、设计纹样和色彩,恢复和发展了彩拷工艺。经过不断研究和开发,丰同裕研制出系列彩拷丝绸方巾,受到市场好评。此外,丰同裕通过博物馆和体验馆建设,成为旅游景区内的热门景点。

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于2003年成立,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品牌建设,“源于自然,根于传统”是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为了更好使用“丰同裕”这个百年老字号,公司首先在2004年12月注册了“丰同裕”商标,把厂名和商标统一起来,确定企业标识、色别,并统一了包装和店饰,树立全方位、立体式品牌意识,在消费者心里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丰同裕的产品销售分线上和线下,线上销售主要依靠独立网站和微店“草木染”,实时更新最新产品,辅之以同名的“草木染”和“丰同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工艺、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宣传,并开展行业对话活动,使得丰同裕这一品牌有了更大社会影响力。

子承父业 转型升级

——山西剔犀传承人何鹏飞的创新尝试

剔犀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15岁便进入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工作,通过多年积累,掌握了剔犀产品的全部工艺制作流程。上世纪90年代工艺美术厂停产后,何俊明创办了黄河云雕厂并且注册了“绛州”剔犀这一品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新绛剔犀三大知名品牌之一。

何俊明的儿子何鹏飞,从初中便开始学习简单的裱胎、绘图的工艺,周六日和寒暑假在家里的工厂干活。2008年,从太原理工轻纺美术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第三年合并入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回家跟随父亲系统研习剔犀工艺,并逐渐接手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

父亲对何鹏飞提出“三不变”原则,即“不改变原料、不改变技艺,不改变艺术价值”,何鹏飞始终严格遵守。为了应对市场上天然大漆等原料质量下降或掺假的情况,他与漆农合作,在山西左权、云丘山和陕西韩城3个地方轮流采漆,以保证质量。他每年只采集一个地方的大漆,给其它两地的漆树2年的休养时间。而木胎雕刻、硍硃、砖灰、夏布或麻布的配比和使用也严格遵循古法。

黄河云雕厂占地面积1亩左右,虽然年产值达500万元至600万元,但仍然没有财力去扩大厂房和展厅,主要原因是收入不稳定。比如,制作一套剔犀书柜需要两年时间,在这两年内是没有收入的,直到完成并卖出去才能收回前期成本。此外,工厂的利润多被投入到再生产中,制作成灰胎或漆胎,以备日后使用。

在父亲的熏陶下,何鹏飞一方面沿用古法,对工艺流程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形制、功能、纹饰、色彩和胎体等方面,积极研发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高端生活用品;同时,积极思考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保留核心工艺的方法。

研发传统工艺产品需要高度凝练剔犀工艺的本质和元素。剔犀工艺体现在特殊的刀法造成的纹饰上。何鹏飞将原来依附在器物表面的纹饰单独提取出来,形成独立的审美元素,并衍生做成饰品,如戒指、钥匙扣、挂坠等,使得剔犀的“乌间朱线”脱离了器型,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降低了消费门槛,增加了剔犀工艺走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何鹏飞的创新还体现在采用多种胎体上。古代剔犀以木胎为主,现在则有陶胎、瓷胎、金属胎,实现传统工艺“1+1>2”的效果。2015年,何鹏飞在清华美院非遗研修班上结识了其他的非遗传承人,并与他们合作制成一批创新产品,例如,与浙江婺州窑传承人陈珩合作的大茶盘,使青瓷与大漆各显其美;与云南建水紫陶传承人田静合作的哈尼茶储,使紫陶与大漆两种材料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与安徽徽州犀皮漆传承人俞钧鹏合作的剔犀皮盒,在质地厚重和色彩变化间形成美妙的对比;与浙江嵊州竹编传承人吕成合作的扇形盒,将竹胎与大漆紧密结合;与青海银铜器传承人何满合作的茶杯,一问世即被抢购一空。

何鹏飞还探索发展了“何漆坊”品牌,尝试研制了一批限量版、个性化、实用型的剔犀产品,如茶杯、香炉、首饰等。由于产量小、价格高,何鹏飞主要通过个人微信号发布产品。大部分新品发布后不过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而反响不热烈的产品,也会及时停止制作或加以改进。通过这种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方式,何鹏飞对市场需求有了近距离了解,“何漆坊”品牌设计研发和手工制作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成为黄河云雕厂的主打品牌。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