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里的乡愁

提起地方文献整理,不禁又想起“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这句老话。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地方文献里的乡愁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6-04 08: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提起地方文献整理,不禁又想起“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这句老话。

当今社会,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飞机、高铁,手机、互联网,使得人们对地理空间的感受有了很大变化。故家不见“乔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城市风貌大同小异,语言、饮食、服饰之类好像也渐趋近似。唐诗中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如今,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关于国家、关于世界乃至关于宇宙的知识,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却往往知之甚少。能够唤醒人们对于“故家”“旧邦”情感的,除了恒久不改的山峦河流,可能就要数永远打着故乡烙印的地方文献了。

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

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应运而生。210册的规模,集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

遵义的酒举世闻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

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余春)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