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谈中德思想交流:我们应该保持开放

11日,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在中华文化学院作“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讲座。顾彬11日在中华文化学院作“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讲座时提出上述观点。顾彬举例,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的中国诗人冯至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学生,其写作也受德国诗人里尔克影响。

德国学者谈中德思想交流:我们应该保持开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6-11 21:1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6-11 21: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德国学者谈中德思想交流:我们应该保持开放

11日,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在中华文化学院作“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讲座。图为顾彬正在讲课。 李晗雪 摄

中新网北京6月11日电 (李晗雪)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顾彬(WolfgangKubin)回顾近几百年中德思想文化交流与翻译史提出,“有翻译的国家才有发展”,中德思想之间曾有过许多重要的学习交流,应继续保持开放。

顾彬11日在中华文化学院作“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讲座时提出上述观点。

顾彬谈到,近几百年,中国的思想文化引起了许多德国学者的兴趣和思考。莱布尼茨曾与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有数百封书信交流;歌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或文学家也曾对中国有了解与研究。在近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

同时,德国的思想与文学也影响了许多中国学者与文学家。顾彬举例,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的中国诗人冯至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学生,其写作也受德国诗人里尔克影响。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顾彬结合自己的汉学研究经历谈到,在研究中国典籍时,中德学者面对的疑难点常常相同,应当多作交流。

顾彬是最早向欧洲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汉学家之一。自1985年起,顾彬在波恩大学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历史。从1989年至今,他主编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及介绍东方文化的杂志《东方向》。代表译作和著作有《鲁迅选集》《中国古代文学史》等。顾彬还多次邀请中国作家前往德国进行中德文学交流。(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