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冀 大漠情 ——军旅画家冀有泉的胡杨情缘

胡杨冀 大漠情 ——军旅画家冀有泉的胡杨情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6-19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998年秋天,当著名军旅画家冀有泉第一次来到新疆的时候,他并不认识胡杨,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艺术生涯会就此改变。从那一年起,冀有泉每年都会重访新疆,用手中的水墨画笔记录大漠戈壁上傲然而立的胡杨树。

彼时的冀有泉还是一位专注于冰雪水墨画的军旅画家。在此前的20多年里,凭借扎实的笔法和独特的风格,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水墨冰雪画,其作品被《解放军报》多次刊登,并被称为“全军冰雪第一人”。

而当他第一次看见胡杨林时,就为胡杨所深深折服,从此踏上了和胡杨相伴的人生之旅。

冀有泉至今都对那一天的经历印象深刻。他和战友傍晚驱车行走在戈壁公路上,无意间看见路边死去的树木。他让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自己下车去拍照,却越拍越感兴趣。暮色降临,冀有泉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树林深处,月光映衬下,眼前的枯树千姿百态,他回忆说道:“它们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孩子,有的像动物……”。徜徉在造型奇特的树林间,冀有泉不知道自己往前走了多久,只记得再次回到公路边时,同车的战友都在拼命地呼唤他的名字,因为前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冀有泉于大漠写生

那一天,冀有泉的心情久久都无法平复,回到酒店后,他向当地人打听,才得知自己傍晚见到的树叫做胡杨,维吾尔族人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树”,蒙古族人视其为圣树,汉族人把它誉为“大漠英雄”。胡杨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人们都说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而冀有泉也从此和胡杨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人称冀有泉为“胡杨疯子”,这并不无道理。我国大部分的胡杨都生长在新疆干旱的戈壁滩上,那里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有时行走在艳阳下的戈壁上,甚至可以听见自己的喘息声。但冀有泉穿行在胡杨树间,却从未觉得疲惫。据他回忆,有时候常常钻在胡杨林里一整天,即使双腿都肿胀也全然不知,直到完成素材的搜集或是画作的创作走出胡杨林,才会突然感到举步维艰,甚至需要三四个人一起将他拖回车上。有时即便第二天不想再去,到了次日也依旧按耐不住内心的渴望,冀有泉说:“不去,我会觉得自己对不起胡杨,它们在大漠深处等了几千年。但每次只要我走进胡杨林,不出几分钟,身体的不适就都会散去。”

军旅画家冀有泉于沙漠中

每当看到大漠深处张牙舞爪着的老胡杨树,冀有泉都仿佛看到了三千年的历史尘埃,听到在此驻守千年的胡杨在向自己发问:我们已经在这里守了上千年,你怎么才来?

冀有泉还有着军人的坚韧和毅力。有时遇见夏天,胡杨林嗜血的蚊子爬满了冀有泉的双手,但沉浸在画作中的他无暇顾及,只感到手背一阵酥麻。当画完作品,冀有泉的双手已经被蚊子叮咬得肿胀起来,甚至无法将手指并拢。

“胡杨魂系大漠,而我魂系胡杨。如果有一年没有见到胡杨,会感到心慌,觉得自己还有一件大事不曾完成,有时候也会一年去两、三回。我对胡杨和大漠有一种念想,它们能够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胡杨古韵》

2011年,和胡杨结识的第13个年头,冀有泉带着60幅水墨胡杨作品,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轮台胡杨林公园,举办《大漠胡杨,民族之魂》的画展。愿意把作品和实物放在一起的画家并不多,而在这次画展中,门里是冀有泉笔下的水墨胡杨,门外是大自然雕琢下的野生胡杨,冀有泉敢于做这样的对比,彰显了他绘画水平的出众。

两年后,冀有泉随“多彩中华”代表团访问美国。访问过程中他多次作画,作品受到了当地嘉宾的一致好评,被大家争相收藏。冀有泉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举办了自己的水墨胡杨作品展,并将两幅画作分别赠予了联合国总部和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我认为胡杨是一种历史,它见证了几千年的岁月;是一种文化,经岁月打磨和时代变迁依旧屹立不倒;更是一种精神,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鼓舞、激励了很多人。”

《感天动地》


人们称冀有泉为 “胡杨之父”“胡杨第一人”“胡杨狂人”,但对冀有泉本人来说,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胡杨冀”,既是因为他姓冀,更是因为“冀”是“希望”的意思,他想要做胡杨精神的传承者。

“我希望没有去过大漠戈壁的人见到我的画,仿佛已经看到大漠。我想要告诉后人,在辽阔的西北曾经有一种树叫做胡杨,它值得被记载,被传承。“

如今,冀有泉的作品已经被收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俗称“大红袍”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代表了中国当代画家的最高成就。他也将于今年7月3日至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艺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冀有泉停下脚步,他正在完成一幅长128米,高2.4米的巨幅水墨胡杨,让观赏到他作品的人能够真正身临其境地走进胡杨林。

《苍穹》

《岁月》

《云飞扬兮大风起》

《胡杨情话》

《巍巍甘巴拉》

(本文图片由冀有泉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