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舞针”丝布将敦煌壁画人物“绣”扇面

图为丁永莲刺绣作品,人物形象饱满,根根头发如真丝。丁永莲受母亲熏陶,从小衷爱刺绣,从7岁开始就将自己生活场景所见到的人物和场景加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并从学起刺绣。

非遗传人“舞针”丝布将敦煌壁画人物“绣”扇面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6-22 09:4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6-22 09: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非遗传人“舞针”丝布将敦煌壁画人物“绣”扇面

图为丁永莲刺绣作品,人物形象饱满,根根头发如真丝。高康迪摄

(爱国情 奋斗者)非遗传人“舞针”丝布将敦煌壁画人物“绣”扇面

中新网兰州6月22日电 (高康迪)指关节粗大,手背青筋突起——这是兰州市非遗传承人丁永莲的手,由于多年“舞针”,手上的烙印。

丁永莲受母亲熏陶,从小衷爱刺绣,从7岁开始就将自己生活场景所见到的人物和场景加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并从学起刺绣。

图为扇面上的飞天形象,色彩丰富,场景各异。高康迪 摄

由于热爱好学,很快丁永莲便掌握了刺绣方法,经常去图书馆看相关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现在她的书柜里还摆满了各种关于刺绣方面的书籍。

2000年退休之后,丁永莲开始专心刺绣,“吃青菜、馍馍,穿的简单点就行。”丁永莲将自己退休金多半用来买刺绣所需丝线、布料等工具,而对生活物质要求不高。老伴不理解她,本可以颐养天年的日子,丁永莲却选择了每天沉迷于刺绣,有时候一绣就是一天,“腰都直了,才会起身活动。”

她曾花费近十年时间在质地光滑的绢丝上手绘完成了以飞天为题材的20米画作长卷,画作中共有34名敦煌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形象色彩丰富,所处场景各异,形象鲜明。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丁永莲历时数年用一根根丝线绣下千手观音、飞天、美人图等敦煌系列绣制作品,画中人物表情丰富,服饰颜色鲜亮,头饰精巧,头发根根清晰,作品饱满立体。她想将敦煌壁画人物用刺绣的方式搬到人们的视线中,“对敦煌人物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也更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图为丁永莲向记者介绍“千手观音”,该作品耗时半年。 高康迪 摄

“最难绣的部分就是头发丝。”丁永莲仔细琢磨图样,精心搭配色彩,在她看来,灵感是瞬间,创作过程需要细心、耐心、安心,头发丝虽然看起来简单,也不用考虑色彩搭配等因素,想要达到真实的效果却很难,每一针都需要提前在丝布上定好位置,做到心里有数才能下针。

2013年,丁永莲被评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平日周二、周四会给东郊小学的学生培训刺绣课程,还会参加甘肃省妇联举办的“巧手培训班”,上百名农家女受她的影响,成为一名名绣娘,有了可以自强自立的一技之长。

“越小的尺寸越精巧,更要细心。”据她介绍,扇面上一个飞天图或美人图,至少要7到8天才能完成,“千手观音”摆件整整用了五六个月。

由于常年刺绣加之已过花甲之年,丁永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她还在赶制新的敦煌人物系列作品,“刺绣带给我的喜悦是无法替代的。”(完)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