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青岛

青岛老城区黄县路,静谧如隔世,偶有玉兰花瓣在风中慢慢落下,修方舟的“荒岛书店”就开在老舍故居隔壁。《青岛日报》旗下的良友书坊,名出旧上海《良友》画报,是国内最早开创复合业态的实体书店。

书店里的青岛

2019-07-05 08: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良友书坊

本文图片摄影: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青岛书房

“我们书店”

“繁花”外景

  来荒岛书店打卡拍照

“青岛的书店里还有一个青岛。没去过这些书店,不了解书店的人与事,对青岛的认知会不全面。书店是青岛独特文化品格的一部分。”在青岛书店的访书经历对曾在青岛读书的韩松影响颇深。

繁花与荒岛

坐在昌乐路“我们书店”里的马一神态与衣着散漫随意,与满坑满谷码放的旧书风格一致。“我们书店”是传统意义的旧书店,连裱糊顶棚的报纸都是11年前的。

“70后”马一是韩松的书友,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的文献学研究生。2008年回青岛后,与朋友先后开了“我们书店”和“繁花·我们图书馆”两家书店。

走过凹凸不平、石缝渗出青苔和杂草的石头路,来到江苏路59号甲那栋上世纪30年代的老楼,墙上一块木匾,刻着石绿填色的“繁花”两字。

马一说,“繁花”起名的时候,正巧窗外两株高大梧桐花满枝头,如紫色的云朵。

“繁花”最初的功能是接待书友,内部装饰一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阅览室。它的另一合伙人薛原是报社副刊编辑,这里读书交流活动大多由他组织。他还编辑青岛书友文字,主持出版了“我们文丛”3册。

“繁花”偶尔有探戈舞会、民谣演出。青岛女孩孙影,由读者变成店员,现在是“繁花”的店长。她说,“繁花”把像她一样有点孤独的爱书人像一朵朵小花聚在了一起,并影响了彼此的人生。

青岛老城区黄县路,静谧如隔世,偶有玉兰花瓣在风中慢慢落下,修方舟的“荒岛书店”就开在老舍故居隔壁。

上世纪30年代,几位青年学生在广西路开了家荒岛书店。当年寓居青岛的老舍、萧红、萧军、黄宗江等都是它的常客。

先后在青岛开过7家书店的修方舟,立志让荒岛书店复活。店里陈列的多是老舍那个时代作家的书籍。做过高校老师和记者的修方舟表示,“荒岛书店”的主旨就是兴灭继绝,展示青岛的文学传统与成就。

“荒岛书店”有间分店设在安徽路嘉木美术馆内。这家美术馆是修方舟做的另一个文化空间,每年50场“彩青岛”主题展览,主要展示青岛画家的作品,其中近一半是热爱美术的普通市民。

50多年前,一个年轻女孩爱上了有绘画才能的男子,为此离开富足的家庭来到青岛。半个世纪过去,丈夫一生的作品终于由嘉木免费展出,圆了妻子多年的梦。画展开办不久,老太太便故去了。

褐木庐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先驱、著名戏剧评论家宋春舫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的私人藏书楼,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三大戏剧藏书楼之一。修方舟注册了褐木庐商标,搜集褐木庐书目,期待有一天在青岛重现褐木庐。

栈桥 书房 书坊

浙江路天主教堂与栈桥之间,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老城区,坐落着青岛3家地域特色鲜明的书店:栈桥书店、良友书坊和青岛书房,它们是各地“小资”的网红打卡地,被称为青岛的“文化客厅”。

青岛书房开设在1903年建成的巴洛克建筑中。酒红色头发的刘喆是青岛书房经营人之一,与书店一样都散发着时尚感。一楼,正面墙被青岛影像明信片占据,独立设计文创和不同主题图书混搭。在二楼的图书陈列区,可以要一杯咖啡,眺望小青岛或栈桥。留言墙上,贴满了游客的留言。

青岛书房另一位合伙人马春涛介绍,青岛书房是文脉书房首个项目,文脉书房不仅致力于建设时尚城市阅读空间,还关注青岛在地文化。文脉出版基金支持整理出版了《青岛四十年代诗选》等10多部专著。

栈桥书店距栈桥只有300米,由新华书店转型升级为国内首家旅游背包客主题书店。书店总经理杨宁称,这里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纯正的城市海洋文化场景书店。青岛出版集团副总李茗茗介绍说,青岛书房由集团与社会力量合作兴建。集团在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方面有不少实践,如青岛书城24小时书店明阅岛、金鼎广场4楼涵泳复合阅读空间等。

《青岛日报》旗下的良友书坊,名出旧上海《良友》画报,是国内最早开创复合业态的实体书店。这栋1901年建造的哥特式建筑内部装帧精致考究,尽显海派风格,复古的书架、沙发,咖啡和花艺,显得很有“腔调”。

青岛书店的经营者对青岛都怀有文化认同感。良友书坊并青岛文学馆的主持者臧杰,从小在青岛长大,对本土文化历史充满兴趣,先后策划出版了《中山路》《台西镇》《胶济铁路风物史》《青岛早期金融史料谱系》等系列图书,还合作编制《市南人文历史研究》29期。青岛文学馆陈设的文献,是臧杰个人10年的收藏,较完整地呈现出青岛文学历史脉络。

臧杰主持的文化空间,聚集了青岛优秀的年轻学者:《胶济铁路风物史》的作者王帅已成为青岛相关历史的专家;编辑桂鱼是有影响的青年诗人;而谢颐城的诗歌课、单琨的书画课,也培养出多名诗歌新人和艺术新人。

“不是”亦“如是”

“不是”和“如是”是青岛两家书店的名字,两个有些异类的名字,刚好构成了对当下青岛书店生态的绝妙解读。

2016年7月的一个傍晚,高密路一家书店的购书队伍排到门外的马路,这些顾客见证了学苑书店关闭和青岛市传统书店时代的结束。一直与兄长经营学苑书店的张兵林,彼时已经开始经营一家叫“不是”的书店。

与很多爱书人一样,张兵林做书店的动机是喜欢读书,渴望有一家自己的书店,卖自己喜欢的书。张兵林说,感受到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他推出了青岛第一家书加咖啡的书店,深受陈寅恪影响,他把“不是”书店定位为人文空间。朋友说,这不是家书店了,书店因此有了“不是”这个店名。

张兵林说,“不是”已经过了追求人气时期,周六周日很少做活动,大家来就是安安静静看书,外地来“打卡”的读者也是轻声细语。在附近报社工作的付晓晓很喜欢这个安静的环境,到“不是”读书,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如是”书店开在青岛国信体育场, 5000平方米的空间阔达舒适。他们把一条真渔船置于核心位置作为收银台,现代意味强烈。

创办者郝照明解释,“如是”取自佛经,意为“就是这样”。做过金融、广告等多个行业的郝照明,以平台化、产业化的思维运作书店,打造“文化、教育、创客”的生态型运营模式,将书店转型为集各项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活空间。自运营以来,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600余场,服务150余万读者和少年儿童。同时还进行文化创客的孵化,并打造文化产业大数据驱动平台。

被问及如何看待书店中图书仅占运营面积的25%时,郝照明明确回答:图书是如是书店的根本,没有书就没有“如是”。

青岛四季海天空濛,春天繁花如云,盛夏浓荫匝地,花树掩映下的欧陆风情街巷深处,总有一些人在寻找着书店里的青岛,以至影响了自己人生轨迹。

青岛女孩邹恩敬本是护士专业,在“繁花”做兼职店员时热爱上了写作,现在带着5位“斜杠青年”进行“城人艺事”的采访写作;而已赴京做编辑工作的韩松,把访问书店当成了事业,并创建了公共号“书店故事”。

书店里的青岛,拥有多样的风情,让许多人留恋,给了许多人慰藉,也影响了许多人。而谈起制约书店发展的因素,几位店主回答得不约而同——“房租”。这的确也是个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