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人类想象力天花板的科幻巨作

作为阿瑟·克拉克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关于人类自身和太空作出的终极而恢宏的构想。《2001:太空漫游》自19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刘慈欣、韩松、吴岩、陈楸帆等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拥趸。

触摸人类想象力天花板的科幻巨作

来源:广州日报    2019-07-29 13:46
来源: 广州日报
2019-07-29 13: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触摸人类想象力天花板的科幻巨作

科 幻

作为地球的最高智慧生物,人类一直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

作为阿瑟·克拉克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关于人类自身和太空作出的终极而恢宏的构想。克拉克运用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充满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对人类最根本的三大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作出了恢宏构想。

小说开始于300万年前的非洲,那时的史前猿人还不会使用工具,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在猿人将要灭绝之际,一块神秘石板降临这里,教会猿人使用工具以猎杀动物获取食物,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300万年后,被这块石板促成进化的人类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发掘出另一块同样的石板,被命名为TMA-1。TMA-1的发现,让人类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宇宙仅有的存在,宇宙中还存在更高级的外星文明。石板在出土后朝着土星发射信号。人类跟随信号的指引前往太空的更深处,并企图在那里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2001:太空漫游》自19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刘慈欣、韩松、吴岩、陈楸帆等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拥趸。刘慈欣不止口头上崇拜,还多次在作品中向本书致敬。在《三体2:黑暗森林》里,刘慈欣写道:“两个多世纪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4∶9,以后,不管用什么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4∶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此次为纪念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本书再度引进出版,足可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正如月球车玉兔二号在其官方微博提及《2001:太空漫游》时所说的:“正是这些想象,为探月提供了无限的动力和好奇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吴波)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