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悬泉置遗址启“活态”展示利用

晋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年来,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大漠戈壁“深闺”中的悬泉置遗址,持续吸引络绎不绝的游人一探究竟,但“一处自然地貌”让人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对此,官方启动悬泉置遗址展示利用工程。

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悬泉置遗址启“活态”展示利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8-17 1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8-17 19: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社敦煌8月1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高莹)晋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年来,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大漠戈壁“深闺”中的悬泉置遗址,持续吸引络绎不绝的游人一探究竟,但“一处自然地貌”让人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对此,官方启动悬泉置遗址展示利用工程。

敦煌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张春生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获批复的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服务设施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旨在把遗址的文化价值通过文物展示、现场体验和现代信息技术,多角度展示在观众面前。

位于甘肃敦煌市境内的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代设立在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诸国的众多驿站中的一个,因出土的汉简墨书“悬泉置”而为人们所知。约创建在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延续近400年。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附属建筑仓、厩构成。

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汉代驿置机关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出土文物丰富,特别是悬泉简牍数量达3万多枚,相当一部分还有明确的纪年,对研究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保障的重要见证。

“20世纪90年代初,官方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出于更好地保护和现有技术的考量,对其进行了回填保存。”张春生说,所以今天游客实地参观悬泉置遗址会感觉“看点不足”,期间的观赏性、体验感也和此前心理期待值有很大差距,而悬泉置遗址展示利用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解决这些“困惑”。

张春生表示,未来在悬泉置遗址保护范围之外,将会做一些古代车马、汉简书写等古丝路场景的复原,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汉代先进的远距离交通和邮驿保障体系及管理制度,领悟古代中国经邦治国的聪敏智慧。(完)

(冯志军 高莹)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