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3.2万部古籍实现在线阅览

9月9日,国家图书馆将迎来建馆110周年纪念日,届时将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开展之后,国家图书馆将推出博物馆寻宝,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互动活动。

国图3.2万部古籍实现在线阅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08-30 11:0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9-08-30 11: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9日,国家图书馆将迎来建馆110周年纪念日,届时将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在文化和旅游部8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表示,我国古籍数量约为5000万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善本,目前已完成260余万部古籍普查,每个古籍都有一个“身份证”,80%以上的普查登记任务已经完成。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3.2万部古籍,超过三分之二的善本古籍实现了在线阅览,带动了全国超过6万部古籍实现数字化,体量相当于8部《四库全书》。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于9月7日正式开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近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0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

观众将能看到近年古籍普查新发现的一批重要古籍,比如,南京图书馆新入藏的北宋刻本《景祐礼部韵略》,被誉为是近年来古籍的重要发现;西藏自治区色拉寺藏明永乐八年(1410)刻本《甘珠尔》,是第一部藏文刻本大藏经,为永乐皇帝所颁赐,至今保存完好,反映了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石经》部分文字屡被后人磨改,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拓本存世,孔子博物馆所藏《乾隆御定石经》是乾隆初拓本,嘉庆元年(1796)正月颁赐衍圣公,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览还将展出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3.6万余枚里耶秦简,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的大片空白。

展览将首次系统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前后对比,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感受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开展之后,国家图书馆将推出博物馆寻宝,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互动活动。“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9日~10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

(蒋肖斌)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