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千余座老建筑披上“二维码” 变身能读、能听、能看、能游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298处建筑“披上”了二维码的“外衣”,这一举措让老建筑“活”起来。目前,上海共有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六个老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项目,老建筑的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是去年开放数量的10倍。

上海千余座老建筑披上“二维码” 变身能读、能听、能看、能游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9-09-04 21:4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9-04 21: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上海千余座老建筑披上“二维码”变身能读、能听、能看、能游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298处建筑“披上”了二维码的“外衣”,这一举措让老建筑“活”起来。图为宋庆龄故居。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9月4日电 (记者 李佳佳)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298处建筑“披上”了二维码的“外衣”,这一举措让老建筑“活”起来,使它们“能读”“能听”“能看”“能游”。

在4日举行的2019年上海旅游节筹备最新进展发布会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秀芬专门介绍了“建筑可阅读”项目的最新情况。

一直以来,上海这座城市都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这里集中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成为百年来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

目前,上海共有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六个老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项目,老建筑的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是去年开放数量的10倍。今年上半年,这些老建筑共接待中外游客764.63万人次。

为老建筑披上二维码“外衣”是“建筑可阅读”项目中的重要一环。在2018年上海434处建筑设置二维码的基础上,今年的“建筑可阅读”项目继续扩大覆盖面,截至目前完成了1298处建筑的二维码设置,数量是去年的3倍。与此同时,六个老城区还建立志愿者和专业讲解团队,并在二维码中增设英文导览、语音、视频播放、VR等功能。

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占比最高的黄浦区,广受欢迎的“走进外滩建筑”免费预约体验建筑将增加东亚银行、外滩18号等4到5座,并升级志愿者服务。黄浦区还推出“阅读黄浦”的小程序,首批上线的24处红色文物单位,还可以实现720度全景VR的呈现和音频导览,同时逐步增加其他不可移动文物数量。

在海派文化发祥地的虹口区,启动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将120处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串联,通过现实与数字的相结合,讲好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在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三个百年”历史人文底蕴的杨浦区,设计了“百BU穿YANG”城市文化微旅行线路,联合高校编撰的“扫码听故事”内容,出版了诸多建筑可阅读书籍,通过蜻蜓FMAPP也可以听到“百BU穿YANG”建筑背后的故事。

于秀芬说,“建筑可阅读”项目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争取到今年年底,六区新增142处开放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174处,占”应开尽开”的100%;同时,年底前新增237处建筑的二维码设置,总量达到1535处。到明年上半年,六个老城区力争完成所有2180处建筑的二维码设置工作。(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