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英明:中华文明的形成长度及影响广度非常出乎意料!

姬英明:中华文明的形成长度及影响广度非常出乎意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9-12 10:4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9-12 10: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八千余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影响范围非常复杂,出人意料!近些年,众多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的面世,在一次次地刷新我们的认知边界。其中,有非常多遗址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任何一个遗址都不完全具备代表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它们都只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珠链’上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哪一颗‘珠子’都只是中华文明中宝贵的一分子!”姬英明严肃地说。

“在文明发源地讲文明,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 是姬英明先生于去年冬至发起《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9月初,《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先生在延续前七期的探源后,第八期探源来到了新发现“卦爻”及“河图洛书”雏形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和刚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这次同行探源的还有山东大学易学博士张晓周等同仁。

(左一浙江省文物局考古研究员林森,中姬英明先生,右一山东大学张晓周博士)

“本次和张博士等同仁来到义乌桥头遗址探源,是因上月韩建业教授给我转的一篇钱江晚报的报道,其内容大概是说义乌桥头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上有 ‘豫卦’图等内容。来到后发现这个距今8000多年的小型遗址,虽然只占地两千多平米,不像报道说的那么大,但出土的文物却让我们都大吃一惊——数个陶器上都有“豫卦”和“否卦”等四面卦图和四面数字的“河图洛书”雏形,以及有“八方”概念的陶钵。”姬英明说。

“桥头遗址自2014年发掘起,经过5年多时间,核心部分基本上已全部呈现出来,她属于上山文化的晚期,比良渚文化早3000多年。本遗址最重大考古突破是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第一座完整的墓葬。墓葬内除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还有精美的陶制随葬器物,而这具完整的男人骨架,身高1米73,侧身屈肢,怀里抱着一只红衣彩陶,测年结果是距今8000多年。重点是在这个墓葬周围的祭台上,有少量的陶制器,上面竟然有清楚的类似‘卦爻’的图案。”浙江省文物局研究员林森详细地介绍道。

听到这个消息后,姬英明先生和张晓周博士都希望能一睹实物。在林森研究员的引领下,众人来到了一座三层楼的农村院落,在一楼看到了不少等待修复的残破陶片。当打开三楼门时,干净整洁和排列整齐已修复的文物厅堂,给大家一种进入博物馆的美好感觉。在林研究员的介绍下,来到偏室,看到了这几尊具有特殊含义的陶器。

“什么是文明?怎么界定文明?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文明’。从中国最早的《尚书》就载有‘睿哲文明’,《周易》也载有‘天下文明’。近代世界考古界对‘死文明’有三大定义,即有‘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建筑’。但中华文明是活文明,我们对于文明开端的界定是以‘文’为核心的。客观地说:桥头遗址出土的这几尊8000年前陶器上的 ‘豫卦’和‘否卦’等四面卦图,都是非常清楚的‘文’的实物证据。还有四面位数不同的‘数字点’的“河图洛书”雏形,可以说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数字实证。以及有“八方”概念的陶钵,谁敢说这些‘卦文’及‘数字图’,和中华文化的源头‘八卦’没有关系呢?相对于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地陇上至黄河流域来说,桥头遗址虽然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地方,但这里出土的陶器,却好像在诉说着中华文明复杂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覆盖的广度。桥头遗址虽然是一个小遗址,但她却蕴藏了至今最古的‘卦文’和‘数字’,以及‘四面八方’的概念,这实在是出乎意料!”姬英明激动地说。

张晓周博士对于能在这没有任何关于“伏羲画卦”等传说的地方,出土和中华文明源头有关的实证,也感到不可思议。张晓周博士认为,桥头遗址出土了八千多年前的“豫”卦、“否”卦可以证伪易学界流行的《周易》卦爻来源于数字卦,因为数字卦是殷周之时的,而这次出土的卦爻却是八千多年的,即卦爻应当早于数字卦,而非源于数字卦。客观地说:“桥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卦文”和“河图洛书”雏形,是对那些有意缩短中华文明存续时间、对中华文明不自信的专家学者们最有力的实证反驳。我们现在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远超国际上的3500年,也远超人们俗称的上下五千年,这从贾湖遗址和大地湾遗址的现世,就已经有所证明了!如今桥头遗址的“卦图”的出土,更是给不间断传承的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实证。”姬英明说。从大地湾遗址到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桥头遗址发掘出土器物上的“陶文“和“卦图规矩”来观,伏羲氏族所活动的范围,远不止陇山至河南一带,文化影响或统治覆盖的范围应该更广,这从三地出土的同时期陶器形态和色泽上基本一致,可以确定。尤其是桥头遗址出土的两尊陶器上的“WVV”陶文,和大地湾一期彩陶鼎口沿内的红彩符文,非常相似!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很多彩陶图案,和传统的太极图有所相似,而桥头遗址出土的“豫卦”和“否卦”,可以称得上确定,但这两个相距四千多里的遗址,竟然有这么多的契合,实在是非常的出人意料。

陇山成纪一带,自古就有伏羲女娲的历史传说,故而发现大地湾遗址,应该在情理之中!但桥头遗址的陶卦,却给了我们带来了重新认识中华文明长度和广度的思考!什么是历史?历史首先要有时间坐标。本人祖传至今8135年的《圣太一天历》的成熟度来观,在圣太一伏羲氏创出天历之前,应该还有过其他不太成熟的观天历法,以及其他有智慧文字的部落,这从《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中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天下众部落,在久远的伏羲氏时期,就有了“王天下”的大同思想概念。所以说,桥头遗址是中华文明东南方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离开出人意料的桥头遗址后,姬英明一行赶往刚晋升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的“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打包”申遗成功,我们都非常高兴,古城遗址公园也设计的非常不错,希望其他地方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打包”申遗的方式,尤其是灵宝的北阳坪镇及其它地方散落的古遗址,都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打包”申遗的方式。良渚遗址的体量,可以说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之“珠链”上的一颗不小的明珠。姬英明诚恳地说。

(图片由姬英明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