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作家专题片:徐则臣的“北上”之旅

届北京文学月即将启幕,十月文学院出品作家专题片《徐则臣的“北上”之旅》,讲述徐则臣的文学故事。二〇一七年,徐则臣与十月文学院签约,成为首批“十月签约作家”之一;二〇一八年,他的新作《北上》在《十月》杂志首发,随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作家专题片:徐则臣的“北上”之旅

来源: 千龙网
2019-10-16 09: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7年10月,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了“十月签约作家”计划。两年来,“十月签约作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喜人成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

北京是作家成长的沃土,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摇篮。徐则臣今天的成绩是他辛勤笔耕、努力创作的结晶,也是北京文学锐意进取、不断奋斗的缩影。

第四届北京文学月即将启幕,十月文学院出品作家专题片《徐则臣的“北上”之旅》,讲述徐则臣的文学故事。

徐则臣的“北上”之旅

一九七八年一月,江苏省东海县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喜得一子,取名徐则臣。徐则臣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做过小学校长,在乡村里算是一位大知识分子,他对这唯一的孙子既疼爱又严格......

徐则臣: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小的时候可阅读的文学书特别少,读得最多的一个是小画书,另外一个就是武侠小说。另外一个文学启蒙,应该算是我爷爷订的一些杂志,所以我小的时候看了很多的《半月谈》和《中国老年》。

一九八九年,十一岁的徐则臣离开村庄,到镇上读初中。独自在外的寄宿生活,让他变得非常独立,也带给他一个全新的世界......

徐则臣:我真正地接触纯文学的作品,应该是到初中了。因为在初中我第一次看到《围城》,这本书我极喜欢。那个时候每年看两次,大部分的片段我都能背上来。另外一个就是外国文学书,比如说最早看的像《苔丝》《嘉莉妹妹》《复活》。《复活》里面的主人公,男的叫聂赫留朵夫,女的叫卡秋莎·玛丝洛娃。当我说出这些名字的时候,我同学都特别震惊。就是这种虚荣让我继续去读了很多的外国文学作品。

一九九六年,立志当大法官的徐则臣与他的梦想失之交臂,进入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毕业后,他又成为这里的一名教师,教授写作和美学。他已经隐约感到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徐则臣:我一直想当一个律师,所以高考的志愿一串的全是法律,但是法律都没考上,最后进了中文系。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一下子茫然无措,所以整个大一我天天关在图书馆里看书。看了一年以后,到了大一暑假,有一天,我突然觉得,作家可以知道陌生人的想法,而且把这种想法非常完美艺术地表达出来,这个工作还挺神奇的。反正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那我就当作家吧。所以从那以后,1997年到现在,就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来了。

二〇〇二年,徐则臣“北上”进京,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作家曹文轩......

徐则臣:如果没有北大三年的系统学术训练和思维训练,包括文学史的一个完善,我可能写作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二〇〇五年六月,徐则臣硕士毕业,进入人民文学杂志社,成为《人民文学》最年轻的一位编辑。文学已不仅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事业,他的追求......

徐则臣:从2005年到现在差不多15年了,一晃变成一个老编辑了。这个经历肯定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编辑,我会熟悉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最好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他们在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我会心里有数。看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它们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也会引以为戒。

二〇〇七年,徐则臣在北京买了房子。二〇一一年,他的儿子在北京降生,徐则臣给儿子取了个响亮的乳名:巴顿。如今,巴顿已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如果有人问起他的家在哪儿,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北京......

徐则臣:到了北京以后,我既发现了北京,同时重新发现了故乡。因为你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反而对故乡看得更加清楚。北京能给一个作家非常开阔的视野,它能给你一个纵深,这个纵深是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无论是从时间的这个角度看,还是从空间的角度看,它都极其复杂。让我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值得我去深究,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去呈现出来。

二〇一四年,徐则臣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北上》。他走过的所有河流在他的生命中流淌;他通过河流思考中国,想象世界......

徐则臣:我们那地方有很多的水,小的时候我就生活在水边上。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校门前有一条运河。再到后来,我到了淮安,京杭大运河穿过淮安。我对运河越来越熟悉,非常自然地,运河就成了我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北上》这个小说里,所有写到的地方我全走过一遍。京杭大运河1797公里,我基本上从南走到北,全过了一遍。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也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写完了以后,请了运河的专家,还请了一个近代史的专家,把小说通读了一遍,他们给我挑出来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个细节,非常著名的作家邱华栋先生给我提出来的。我小说写1901年,翻译带着意大利人小波罗到淮安的时候,翻译跟小波罗说,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他生长在这个地方。华栋跟我说这个地方有问题,在1901年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到了接下来的一版,我立马把这个问题改掉了。

二〇一七年,徐则臣与十月文学院签约,成为首批“十月签约作家”之一;二〇一八年,他的新作《北上》在《十月》杂志首发,随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北上》获得巨大好评,迅速占领各大榜单,累计发行达十六万八千册......

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北上》责任编辑):我记得当时有一位美籍华人,他是专门研究运河的专家。那么我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专门请他来跟徐则臣谈运河。日本的绘本画家安野光雅的《中国的运河》,我们也赶快买了送给徐则臣。《北上》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出版社、作家完美合作的一个结晶。

二〇一九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媒体采访蜂拥而至,请他谈获奖感受。徐则臣说:“一个作家固然需要来自奖项的惊喜和鼓励,更重要的,是在惊喜和鼓励之后一如既往乃至更加勤奋敬业地写作。”

徐则臣:当你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两个坐标去想象一条河流的时候,同时用这条河流去想象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其实是无限延伸的。

文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徐则臣:文学是我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一个途径。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