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文都桐城以歌声唱响六尺巷礼让精神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2016年春晚,这首《六尺巷》一经亮相便获得了诸多网友的好评,歌声背后叙述的历史故事也温暖人心。安徽海豚新媒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翟应斌说:“歌曲《六尺巷》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与桐城的发展密切相连。

《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文都桐城以歌声唱响六尺巷礼让精神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11-05 13:19
2019-11-05 13: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宰相张英后人张泽国借“巷”挖掘文都底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这首诞生于六尺巷礼让故事的“谦让诗”,为文化名城桐城留下了一串文明的密码。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居桐城西南一隅。尽管巷子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但却蕴含了桐城这座千年古城的精神气度。在此次展播的音乐故事《六尺巷》中,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清代名臣张英后人张泽国,便颇为自豪地向游客讲解了六尺巷的背景,借助这条有故事的巷子挖掘桐城的文化底蕴。

六尺巷,得名于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对邻居“让出三尺”的故事。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康熙年间,时任礼部尚书张英收到家信,邻居吴氏修建围墙,想占用张家隙地。张英阅罢,回信一封“谦让诗”,家人退让三尺后,邻居也同退让三尺。三百年的时间里,六尺巷成了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其中蕴含的处世之道,更是在桐城人的血液里生根发芽,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穷不丢书”的桐城百姓,明理懂礼,有了大格局、大境界。即便是发生了争执,“一纸书来只为墙”,也能够双方各礼让三尺,修出了一个六尺巷。这一让,就让出了美德教化之典范,让出了人生天地宽。正如张泽国所言:“(六尺巷)里面的一砖一瓦都闪耀着我们祖先品质的光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文化遗存。”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