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炫·青春”成为艺术人才的“万花筒”

近年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每逢毕业季都会上演一场以“炫·青春”为主题的毕业展演,应届毕业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毕业秀场。

让“炫·青春”成为艺术人才的“万花筒”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1-30 11:0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1-30 11: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每逢毕业季都会上演一场以“炫·青春”为主题的毕业展演,应届毕业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毕业秀场,也成为了通城人民在五月里最值得的一份期待。

据悉,以“炫·青春”主题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依托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回归专业技能的核心要求,对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炫·青春”每一季都精心设置了100余项系列活动,涵盖了学术论坛、系列画展、国际对话、艺术交流、音乐节等多个版块。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音乐表演等本科、研究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与智慧,策划、参与、见证所有活动的开展,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掘自己的潜能、遇见未来的自己。比起恪守传统的校园写作与创作,学生本身也更加心仪远离教室的毕业实践。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付琳说:“‘炫·青春’现在就像一种不可或缺的毕业仪式,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方式来总结我们的大学四年,去奠基我们的未来,真心希望这种仪式感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三年来,从1895文博园到南通大学钟秀校区,主秀场在变,但是“炫·青春”的初心一直未变,广大毕业生在“炫·青春”的历练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成就自我,在“炫·青春”的“万花筒”中发现了自己的无数可能。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呈现方式已然成为了一种展现办学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了一种极具意义的文化品牌。

事实上,“炫·青春”文化品牌的落实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奉行的“大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和,也是“大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系列活动的推进,艺术理论的认知、艺术创作的实践和艺术创新的尝试等艺术教育的要求均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炫·青春”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良好作用,高度契合了培养一专多能、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大艺术”理念。

作为一种延续三年的文化品牌,“炫·青春”不仅是一个局限于毕业季的阶段性艺术活动,更多地表现为贯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长期性教学成果展示。在艺术学院的日常教学中,每门专业课程结束之际均会呈现出一次课程作业展,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打通了艺术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结合、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结合、与学院的教学改革结合,这正是“炫·青春”助力人才培养、渗透人才培养的良好具现。

随着系列活动的深入与拓展,“炫·青春”产生了广泛的品牌影响,这种积极情境的营造对艺术学院教学水平的提升、办学成果的展现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也将产生不可预知的积极作用。

(图片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授权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