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边疆与中原古代文化互动交流共促华夏文明发展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表示,边疆考古大有可为,中国近年来在边疆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互动交流、共同推动华夏文明发展等方面,取得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资料图: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境内的通天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和石核以及零星木炭颗粒。

考古专家:边疆与中原古代文化互动交流共促华夏文明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01-01 11:3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01-01 11: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表示,边疆考古大有可为,中国近年来在边疆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互动交流、共同推动华夏文明发展等方面,取得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边疆考古研究室承办的“新时代边疆考古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考古学专家学者相聚一堂,探讨交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共商建立边疆考古(学科)体系。丛德新1日就研讨会相关情况接受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资料图: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境内的通天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和石核以及零星木炭颗粒。于建军 摄

他介绍说,中国边疆考古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新疆通天洞遗址填补了新疆地区人类起源及其特点研究的空白,西天山地区博尔塔拉河流域、伊犁河谷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对于建立新疆地区青铜时代框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唐时期则以对新疆汉唐西域军政建制体系的考古工作最为突出,包括寻找和确定两汉西域都护府、唐安西大都护府以及北庭都护府在城市建造、使用和延续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在轮台的卓尔肯特古城、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和奇台石城子古城、北庭古城、唐朝墩古城以及喀什汗诺依古城等发掘工作,都取得全新资料。

在西藏、青海等地区也取得大量考古收获,考古工作者在对阿里地区的详细调查基础上,集中对前吐蕃时期的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在象泉河谷地区取得丰富成果,对促进公元前5—6世纪到公元4—5世纪的考古学面貌和文化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的都兰热水大墓和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的发掘与发现,也是当地近年来最为显著的考古工作。

在内蒙古地区,通过课题制引领,蒙古族探源工程、西部地区游牧文化遗存调查等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辽上京都城考古、内蒙古东部石板墓遗存等田野考古工作也都取得重要成果。

东北地区边疆考古则持续在高句丽、渤海时期考古学的探究深化方面持续推进,一些新的考古发掘拓展了对高句丽、渤海时期城址、聚落遗址的认识,其中,辽宁盖州青石岭山城址的发掘,揭示出高句丽晚期山城的形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丛德新透露,未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将进一步规划实施,在学科体系构筑和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等考古研究重大内容上投入更多力量,同时加强各边疆地区、各考古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进边疆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助推中国考古学迈上新台阶。(完)

(孙自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