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一株“玉兰”

今天,一则新闻令人震惊: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因病逝世,享年99岁。于蓝,这个名字的发音容易被听成“玉兰”,而她正像是中国电影的一朵“玉兰”,优雅大方,盛开时白光耀眼、香气沁人心脾。

中国电影的一株“玉兰”

来源: 新民晚报
2020-06-28 1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天,一则新闻令人震惊: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因病逝世,享年99岁。与于蓝告别,成为这个夏日不少影迷感到伤心的一件事。

于蓝是中国电影“偶像级”人物。在张国立眼中,她是一位“妈妈式”的电影人,她不仅被张国立这个年龄段的演员与影迷所推崇,也因这份尊重,引起一些年轻影迷的好奇与关注。当然,“偶像”只是后辈影人的一个时髦说法,在众人眼里,于蓝一直是一位优秀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也只有于蓝这个辈分的人才能托得住“电影表演艺术家”这个庄重的称谓。从1938年远赴延安,成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的一名演员,到1949年登上大银幕主演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到1965年在根据《红岩》改编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创造红色经典形象……于蓝成为一道“时代之光”,通过大银幕照映过无数人的心灵。

“于蓝的表演有一份天然的质朴与真诚”,这是于蓝在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时得到的一句评语。“质朴与真诚”一直贯穿于于蓝整个表演生涯,这种表演气质的形成,源自延安时期在舞台上与普通大众面对面的历练,也源自她对走过新旧两个时代的中国女性深邃而又朴素的认知。

于蓝塑造的角色,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舞台或大银幕上,她可以是支持红军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可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奔波在无望之中的寡妇,也可以是血雨腥风时代中一位坚强的母亲……在看完于蓝饰演妈妈这一角色的电影《革命家庭》后,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于蓝时握着她的手说,“你演了个好妈妈”……这或许也是后来一些实力演员称于蓝为“妈妈式”的电影人的原因之一。

于蓝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并没有止步于大银幕上的创作与塑造,在幕后,于蓝也用一双温暖的双手,帮助与扶持电影创作,关心关怀后辈电影人的成长。于蓝尤为令人难忘的一点是她为中国儿童电影所作出的付出。1981年,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那年冬天,当她打开制片厂冰冷的铁质大门,弹簧损坏的铁门夹伤了她的手指,“她用九根手指支撑起来中国儿童电影的一片天。”

晚年的于蓝,偶尔会出现在一些中国电影人的颁奖礼或其他聚会当中,每每她现身,或登上舞台或现场发言,所有电影人都会主动站立起来为她献上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属于于蓝的个人荣耀,也属于与她同时代所有电影前辈们的非凡待遇,在中国电影起步与发展初期,正是他们在无比简陋、艰难的条件下,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为后世影人奠基好了起跑的基石。

于蓝,这个名字的发音容易被听成“玉兰”,而她正像是中国电影的一朵“玉兰”,优雅大方,盛开时白光耀眼、香气沁人心脾。“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于蓝远去,但我们永远怀念这一株花香不散的“玉兰”。(韩浩月)

(韩浩月)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